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近代张百熙撰《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10-30 09:16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一篇。近代张百熙撰。作于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六日(一九〇二年二月十三日)。

  张百熙(一八四七——一九〇七),字冶秋,湖南长沙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进士。早年曾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待讲、侍读及南书房行走,任山东、四川等地乡试考官,并先后任山东、广东两地学政。以后又历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一九〇一年上新政疏,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建学堂、设报馆、积极提倡变法自强。同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并于次年恢复京师大学堂,张百熙被任命爲管学大臣。一九〇二年主持拟定了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不久,他被调离管学大臣,改授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一九〇七年病逝。张百熙的教育主张散见于他任管学大臣期内上呈的奏摺。生平事迹见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等。

  戊戌维新期间,正当京师大学堂积极筹办之时,政变发生,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唯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诚如梁啓超所言:「可留爲纪念者,独一大学堂而已。」(罗敦曧《京师大学堂成立记》)但教学方针和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办学规模也较原计划大爲缩小,「一切因陋就简,外人往观者至轻之,等于蒙养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太偏于理学」,实质上仍未脱出封建书院的巢臼。(《北京大学校史》)一九〇〇年又遭八国联军入侵的摧残,名存实亡。清末实行「新政」后,清政府于一九〇二年正式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爲管学大臣,负责筹办该事。

  《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正是张百熙奉旨掌管京师大学堂事务后,遵照「端正趋向,造就通才」的办学宗旨上陈的奏疏。鉴于从前所办大学堂,原係草创,本未详备,爲兴学育才,救败图存,「非徒整顿所能见功,实赖开拓以爲要务,断非因仍旧制,敷衍外观所能收效者也」。于是提出推广办法五条。首先是预定办法。因各省府州县学堂仍未遍设,目前尚无应入大学堂肄业学生,张百熙主张暂不设大学本科,而先办预备科,分政、艺二科,三年毕业,考试及格者升入大学本科。又因国家需才孔亟,另设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二馆,肄业三年,毕业后充任初级官吏或学堂教习。并对科系设置、课程安排、招生办法、考核升降等作了具体规定。建议派员赴欧美日本考察其现行章程、应用书籍等,慎聘西人教习,以爲预备。此外,还提出添建讲舍;附设译局,重视教材的编译;广购书籍仪器;宽筹经费等项建议。

  《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体现了张百熙的主要办学思想,对京师大学堂的建设和复兴起了积极作用。 

近代张百熙撰《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