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网欢迎您阅读《佛教故事》,阿弥陀佛祝福各位师兄吉祥安康。
佛教故事笔画查询 字形查询 异体字 繁体字 甲骨文 对联 元素周期表 花鸟字

发布人:繁体字网 www.fantiz5.com

佛号舍掉,你拿什么跟弥陀感应道交

  佛号舍掉,你拿什么跟弥陀感应道交

  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

  ——《解深密经》

  念佛的内容是有止、有观的,我们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内涵,把它加以说明。其实整个修行,你一定要对道次第有一个很清楚的分明,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你才能够有成就的。我们先看止的体性。

  “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 『奢摩他品』 。”这个“止”就是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以善缘心”,要以善法为因缘。就是说必须要跟无贪、无?、无痴相应,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你很专注的做一件事,但是这件事是跟烦恼相应,这样子不是三摩地,不是“奢摩他”,一定是要无贪、无?、无痴,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心一境性”,你要使令内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界上,不能使令它向外波动,就是心只能够安住在一个所缘境。

  有这两个条件,在因地有这两个条件:一个是以善缘心;第二个心一境性。

  它的果地功德呢「诸三摩地」。这个「三摩地」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等持」,这个等就是平等。我们这一念心面对所缘境的时候,能够保持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不昏沉、也不掉举,我们内心要昏沉,就太沉默了,要是掉举,就太浮动太浮了,太高太低都是不平等。现在我们把这一念心调到中道,也不太高,也不太低,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明静而住,这是平等。这还不够,要持,这个持就是摄持,使令它能够相续,平等持心、于一境转,使令这种平等的境界,依这个念力的摄持,使令它能够相续安住叫做持。不是只有一?那,要相续的安住,这个就是等持,这个就是三摩地的内涵,就是奢摩他。前面的以善缘心、心一境性是因,三摩地是果,这是《菩提道次第略论》的简单解释。

  我们再看《解深密经》,它解释的清楚,分成三段:先看「独处空闲」

  修习禅定的条件,这个是讲到修行的环境要独处 「空」 ,就是这个地方,不要有太多杂音,这个「闲」,不能有太多的杂务,你这个地方经常办法会,一下子又噪音,一下子又事情,东跑、西跑的,你不能修禅定,因为初学者心思本来散乱,一定要有一个空闲的环境,这第一个。

  「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这个是讲方法,这个方法有两段:

  先看第一段「作意思惟」。这个「作意思惟」就是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就是我们这念佛的人,你一定要在心中,把佛号的相貌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这是修持的第一个。因为你要心一境性,这个境界所缘的境界,一定要清楚分明的显现,如果你是观想、观像,也是一样,要把你这个所观的佛像,在心中清楚分明的显现,这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

  第二个「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这个时候,要不断的重复,把前面所取的所缘境相貌,在心中重复的安住,一次又一次的安住,有妄想起来,再重新再拉回来,「内心相续作意思惟」。这样子要做多久呢?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前面取得所缘境以后,重复、相续的作意思惟,这件事情不是一天、两天,要多安住。这个多安住要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要专,你的所缘境不能经常变动。你今天念了佛,持名一段时间;第二天又去观想、观像;第三天改成观心,观察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你所缘境经常变动,你什么时候得三摩地呢?什么时候呢?这不可以的。就是你一定不能够随便换题目,你在修止之前,经过你的抉择,你知道这是你的真实归依处,决定以后不要换题目,一定要专。

  第二个要能够勤。你定课要不间断,每天要做的,不是做三天,打七天佛七就算了,不是!每天要做,今天做、明天做,相续的做下去,「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这样子做呢,在心中就会有不同,就创造出一种功德出来。

  「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所以得到奢摩他的功德就是轻安乐,特别的调畅、特别的轻松、特别的寂静安乐,这个就是奢摩他的功德,身心的一种轻安三昧乐。这个是修止。

  这个修止,以净土法门来说,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这个方法跟「止」是一致的。但是这个地方,我们净土的止,跟一般的止又有点不同,一般的难行道的止,主要的是「息」,出息、入息,以这个息为所观境。这个「息」怎么说呢,就是从鼻子把气吸进来到肚脐,这个就是叫做一个息,再把这个肚脐的气吐到鼻孔,这个叫做出息。一般的难行道就是以这个出息、入息,去观察这个息,当他的所观境。而这整个过程当中,没有一种归依的心,只是以息当作一种摄心方便,所以他得定以后,那个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他到最后「数、随」到「止」的时候呢,数息随息,到「止」就把这个息给舍掉了,他内心明静不动,这个息就舍掉了,他要弃舍所缘境的。

  而我们念佛人不同,我们是以万德洪名为所观境,乃至于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他不舍所观境,这个要记住,你把佛号这个所观境舍掉,你拿什么跟弥陀感应道交呢?善导大师说为什么念佛呢?它是称合弥陀本愿故,随顺佛陀的圣教故。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第十八要我们十念必生,佛陀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要我们持名,这个是合乎娑婆世界的教主、合乎阿弥陀佛的一个圣教量,所以念佛人,有些人念佛念到最后,他有一点功夫,他觉得佛号干扰他,把佛号舍弃掉,你这个佛号舍弃掉,不是净土法门,不是净土法门,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因为它是一个万德洪名,它是一个清净法界,不像这个息,它是一个杂染五蕴,不同,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方法是一样,但是有一种信愿不同。

相关文章:

上一篇:楞严咒开启了我的心灵 下一篇:远离邪法要诵楞严咒 回目录:《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介绍:

佛教故事能人明白很多道理,让你知道了什么事是应该做,每篇佛教故事都藏着一个人生的道理让我们自己去领悟,这些故事大多是流传于古代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大月氏等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爱憎、祈求与希望。在内容方面,这些故事赞美自我牺牲、反对剥削掠夺,赞美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分立,赞美知恩图报、反对背信弃义,赞美尊亲敬长、反对不养不孝,赞美勇敢智慧、反对怯懦愚痴,赞美和平、反对战争,赞美无私、反对贪婪,赞美仁爱、反对暴虐,赞美诚实、反对虚伪,赞美谦逊、反对傲慢。这一切,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至今对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真善美的人格仍然具有一定作用。希望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解、诠释佛教义理、生活哲理、因果轮回真相等内容,并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讲述,以期启发人们的善根,导恶向善、发菩提心、断惑证真。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8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