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转换器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历史试题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近(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核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发布人:繁体字网(www.fantiz5.com) 发布时间:2015-11-27 05:30:00

试题原文

近(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核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材料三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四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五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原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各自原因。并分析“中体西用”论指导社会实践中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到上世纪90年代苏俄(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来源:广东省模拟题   试题题型:材料题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高中   考察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牛顿力学和热学的确立。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扩张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2)成果:政治: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移风易俗。
(3)原因:改革派: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保守派:维持了封建制度。 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不根本变革中国政治体制,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
(4)曲折举例:国内战争时期,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但逐渐僵化;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继失败,苏联最终解体。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近(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核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高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高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大全 2015-11-27更新的历史试题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4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