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切韵指掌图》一书的介绍和发展历史

时间:2014-10-30 09:03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切韵指掌图》,二卷。旧题宋司马光撰。附《检例》一卷,明邵光祖补正。有渭南严氏刻本、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影印本。

  《切韵指掌图》一书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人们早有怀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第光《传家集》中,下至《投壶新格》之类,无不具载,惟不载此书”,反映当时就有怀疑此书为司马光所作的。到了清末,邹特夫发现《切韵指掌图》的“自序”与孙观《切韵类例序》文字雷同,传统的司马光作《切韵指掌图》一说便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因为孙氏也是深负名望的人,杨中修作《切韵类列》,请他为序,他总不至於写不了序,而去抄另一个极有名望的人的文章,所以唯一的可能,便是有人作了《切韵指掌图》,抄了孙氏的序文,而冒司马光之名广为推行。此外《切韵指掌图》“自序”中也有断非司马光所作的证据,那就是“自序”云:

  仁宗皇帝詔翰林学士丁公度、李公淑增崇韵学,自许叔重而降凡数十家,总为《集韵》,而以贾公昌朝、王公洙为之属。治平四年,予得旨继纂其职。

  、当年纂修《集韵》的人之中,绝没有司马光。治平四年司马光奉詔续修的也不是《集韵》而是《类篇》,当时《集韵》早已完成。此序如确係司马光所作,不应有此谬误。相反,孙氏序文亦有相似的一段,但在“集韵”之上多“类篇”二字,显然是《切韵指掌图》的作者抄漏了。

  不过,宋代孙奕等人曾引述《切韵指掌图》,内容与今传本未有不合,尤其是孙奕《示儿编》辨“不”字应作“逋骨切”,唯与《切韵指掌图》相合,因此今本《切韵指掌图》在孙奕时代已经问世是无疑的。这样,虽然《切韵指掌图》的作者现在尚不清楚,但其成书年代却已经可以确认在孙观(一〇八一——一一六九)作《切韵类例序》之后、孙奕《示儿编》(二二〇五)成书之前。

  《切韵指掌图》并不是图解陆法言《切韵》之作,也不是图解《广韵》之作,其“切韵”二字已不是隋唐时代的含意。在隋唐时代“切韵”二字是切正语音、规范语音之意;而到了唐末宋初,“切韵”二字就是反切的别名,“切”指反切上字,“韵”指反切下字。因此,《切韵指掌图》的写作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当时实际语音的演变,而对中古韵书中的反切重新加以图解。

  《切韵指掌图》既然要照顾到当时的实际语音,其列图体例便不能完全等同於《韵镜》、《七音略》等早期韵图。它只列二十图,图中既没有“摄”和“转”的称呼,也不注明“内外”和“轻重”。它仍以开合口作为分图的依据,但把没有开合口对立的图称为“独(韵)”。每图先以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四个横栏,每栏又以四个横格表示四等,并在图的最右一行标明平上去入四声,在图的最左一行标明每等的韵目;每图的声类用三十六字母标示,但分二纸列成三十六纵行。同时,《切韵指掌图》要照顾到当时的实际语音,其收字列位也就不能完全依据《广韵》。在二十图中有四十五字为《广韵》所无而是採自《集韵》,如第一图的“鱎”、第六图的“舚”等。有许多字在《广韵》和《集韵》中所属的韵部不同,图中的韵部标目恰与《集韵》相同,如第四图‘”标属櫛韵,《集韵》同,《广韵》在质韵,第十图“泯”标属准韵,《集韵》同,《广韵》在軫韵等。有些字在《广韵》和《集韵》中反切上字不同,而图中的地位又恰与《集韵》同,如第十五图“鞃”列溪母下,《集韵》苦弘切,《广韵》胡肱切。还有些字的写法不合於《广韵》,而合於《集韵》等其他韵书,如第五图“匝”,《广韵》、《集韵》作“币”,《礼部韵略》作“匝”,第十八图“迤”,《广韵》作“迆”,《集韵》作“迤”。

  《切韵指掌图》是研究宋代实际语音的重要资料,它所反映的宋代语音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併中古十六摄为十三摄。《切韵指掌图》虽然没有“摄”的名称,但是有“摄”的观念。其《检例·辨独韵与开合韵例》云:“总二十图,前六图係独韵,应所切字不出本图之内。其后十四图係开合韵,所切字多互见,如“眉箭’切‘面’字,“面”字合在第七干字图内明字母下,今乃在第八官字图内明字母下,盖干与官二韵相为开合。”如果把相为开合的图作为一摄,则十四图可得七摄,加上独韵六图为六摄,共为十三摄。与十六摄比较,此书的不同主要在以江摄附於宕摄、以曾摄附於梗摄、以假摄附於果摄。

  二、三等韵和四等韵相混。《切韵指掌图》虽然仍採用《广韵》二百零六韵部,但是许多同等的韵部已经合併,如东一和冬、东三和钟、鱼和虞、尤和幽、覃和谈、衔和咸、严和盐凡等。不但如此,许多三等韵也和四等韵合併在一起,如第一图三等宵韵字“焦、锹、樵”和四等萧韵字“萧”排在同一横列,第五图四等韵帖韵从母本有“”字,却为三等韵叶韵的“捷”字所代替。

  三、梗、蟹两摄的一等韵和二等韵相混。第十五图为梗摄合口,图中以二等韵庚、耕两韵置於一等的格子,以一等韵登韵置於二等的格子,入声一等韵德韵的“国、或”等字跟二等韵麦韵的“,”等字排在同一横列。第十七图是蟹摄开口,一等韵咍韵的“”字、海韵的“俖”字跟二等韵皆韵的“排、埋”、蟹韵的“摆、买”等字排在同一横列。

  四、舌尖前元音[]已经產生。第十八图是止摄开口,精系之韵字和支韵字“兹、雌、慈、思、词”等都被置於一等的格子中,由於韵图一等不可能有[i]音,因此这一处置说明现代汉语韵[]音当时已经產生。

  五、入声韵兼配阴阳。与十三摄相配的入声只有七类,有的一类承一摄,如第五图入声韵合、盍等只跟咸摄阳声韵覃、谈等相配;有的一类承阴、阳两摄。如第一图和第十三、十四图,入声韵鐸、觉、药等既跟效摄阴声韵豪、肴、宵、萧相配,又跟宕摄阳声韵唐、江、阳相配。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说明当时的入声韵尾已由[p、t、k]演化为[]。

  六、在三等韵中,知系声母与照系声母相混,为近代汉语知、照合流之开始。如第一图澄母字“肇”在澄母和牀母下重出;第二图澄母字“重”在澄母和牀母下重出;第八图知母字“转”、澄母字“篆”在照母和牀母下重出,等等。

  七、照系二等和照系三等声母相混。如第八图审母二等字“栓”被置於审母三等的格子中、第十二图穿母二等字“”被置於穿母三等的格子中、第十九图穿母三等字“吹”被置於穿母二等的格子中,等等。在《广韵》中,照系二等和照系三等属於两组不同的声母,到中古三十六字母时合流,《切韵指掌图》反映了这一合流的过程。

  八、喻三和喻四声母相混。所有的等韵图都把喻三和喻四这两个声母合称为喻母,而把喻三字列在三等的格子中,喻四字列在四等的格子中。《切韵指掌图》虽然在形式上也照此办理,但实际多有混淆。如第十六图喻四声母字“蝇”和“盈”被分别置於三等和四等的格子中、第十八图喻四声母字“移”和“颐”也被分别置於三等和四等的格子中,这说明韵图的作者已经不能区分这两类声母。

  由此可见,《切韵指掌图》在反映实际语音的演变方面的确是表现得相当彻底。据研究,此书的平声韵母四十三个,入声韵母二十四个,如果连上、去声都计算在内,一共有一百五十三个韵母。《广韵》的韵母。四声在内,共三百十多个,到《切韵指掌图》时已经减少了一半左右。

  《切韵指掌图》旧有《检例》一卷,明邵光祖以为“全背图旨,断非司马文正公之所作”,於是自撰《检例》,附於书后,原本旧例则渐次亡佚。邵光祖字宏道,自称洛邑人,生平未详。《江南通志。儒林传》谓“元邵光祖,吴人,研精经传,讲习垂三十年,通三经,所著有《尚书集义》”,当即其人,洛邑或其祖籍。王行《检例》后序作於洪武二十三年(一三九〇),称其没已数年,则邵为元之遗民,入明尚在也。

  邵氏《检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检图之法和等韵门法。例如“检例上”云:“先求上切居何母,次求引韵去横搜(且如德红切东字,须先求德字,记在端字母下,次求红字,横过至端字下,即是东字)。”这是告诉读者,如何根据反切寻找被切字;又云:“见字偶然又不识,平上去入可寻求(东董冻督是也)。”这是告诉读者,如果遇到冷僻难认之字,可以利用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字音声韵相同,仅声调不同的特点来识读。如第二图端母一等,平上去三声为“东、董、冻”三字,入声为“”字,此字不识,只要读“东、董、冻”的入声调即可。又如“辨检类隔切例”云:“以符代蒲,其类奉并;以无代模,其类微明;以丁代中,其类知端;以敕代他,其类透彻。”这是告诉读者,如果用“符”字代替“蒲”字做反切上字,那末就属於奉母和并母类隔;如果用“无”字代替“模”字做反切上字,则又属於微母和明母类隔;餘类推。

  第二部分是“检图之例”。邵氏云:“按《广韵》凡二万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韵者三千八百九十,文正公取其三千一百三十定为二十图,而以三十六字母列其上,了然如指诸掌也。餘有七百六十字应检而不在图者,则以在图同母同音之字备用而求其音。”邵氏以为《切韵指掌图》是为图解《广韵》而作,这显然是不对的;但他把《广韵》所有而《切韵指掌图》未立的字音全都列出,并指明它们在图中的音韵地位,这对於我们研究古代语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关於《切韵指掌图》的研究著作主要有:赵荫棠《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一九五七年)、董同龢《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等书的有关章节。 

《切韵指掌图》一书的介绍和发展历史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