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三国时魏国刘劭撰《人物志》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7-24 08:07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人物志》,三卷,十二篇。三国时魏国刘劭撰。成书年代不详。通行本有:《汉魏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四部备要》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正德刊本、一九九〇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人物志译注》本等。

  刘劭,字孔才,约生于东汉灵帝建宁年间(一六八——一七二),卒于魏正始年间(二四〇——二四九),广平邯郸(今属河北省邯郸市)人。汉献帝建安中,曾爲郡中计吏,迁太子舍人,后改任秘书郎。魏文帝黄初年间(二二〇——二二六),官至尚书郎、散骑常侍,受诏集五经群书,作《皇览》。曹睿即位,出爲陈留太守,重视社会教育,「敦崇教化,百姓称之」。不久任骑都尉。和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同时写就《律略论》。景初三年(二三九),受诏完成《都官考课》七十二条,《説略》一篇和《乐论》十四篇。曹芳正始(二四〇——二四九)间,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卒,追赠光禄勋。《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一有传。

  刘劭的著作大多散佚,现存的仅有《人物志》和严可均收入《全三国文》中的几篇残缺不全的文章。西凉刘昺曾爲之作注。

  刘劭的《人物志》「博而畅,辨而不肆,非衆説之流也。王者得之爲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爲治性修身之檠括,其效不爲小矣。」(《阮逸序》)它採用辨名析理等逻辑方法,调和儒道教育思想,提出系统的人才教育理论,是中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人材教育理论专著。其中,有关教育的篇目主要有:《九徵》、《体别》、《流业》、《材理》、《材能》、《接识》、《八观》和《七缪》等。

  《人物志》中的人才教育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材性关係。《人物志》论「材」共一〇七次,其主要涵义是才能或人材;论「性」共二十七次,其主要涵义是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刘劭讨论的材性关係,主要是指才能后天发展与先天遗传素质之间的关係。他説:「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爲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九徵》)又説:「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同上)实际上,所讨论的是教育与先天遗传素质的关係问题。

  二、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刘劭从学习的角度来讨论教育的本质,他説:「夫学,所以成材也」(《体别》),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这样的看法:「性之所尽,九质之徵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明,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爲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徵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徵有违,则偏杂之材也。」(《九徵》)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体现「性之所昼尽,九质之徵」的过程。

  关于教育价值,探讨了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双重作用。他认爲教育的内在价值,是减少天性发展中后天的「违」,充分发展其后天的「至」,以达到尽可能地造就兼材、减少偏材的目的:「夫质有至有违。若至(不)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八观》)教育对于偏材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长善救失。同时他指出:「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体别》)可见,他意识到教育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对于教育的社会作用,刘劭认爲:「知人诚智,则衆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衆善,而成天功也。」(《人物志序》)凉儒林祭酒刘昺注「叙诗志」和「制礼乐」两句时,分别説它们:「九土殊风,五方异俗,是以圣人立其教不易其方,制其政不改其俗」、「虽不易其方,常以诗礼爲首;虽不改其俗,常以孝友爲本。」所谓「著爻象」、「叙诗志」、「制礼乐」和「躬南面」,都是依靠教育达到兴「庶绩之业」的目的。也只有依靠了教育社会作用,才能「达衆善而成天功」。

  三、教育心理论。刘劭运用「八观」法,具体研究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徵及其差异。如第七种方法是「观其所短」,认爲「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八观》)「观其所短」不是全部目的,另一方面在于了解和认识对象个性的长处。他説:「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爲徵。是故观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同上)

  刘劭用「中庸」作爲衡量个体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徵及其差异的主要标准,认爲过之爲「抗」,不及爲「拘」。据此,他将人的个性心理特徵划分爲六类十二种,并提出了教育应当採取的相应措施。例如他在《体别》中讨论了「雄悍之人」和「惧慎之人」的心理特徵和差异及其相应的教育措施。他认爲,前者气盛性急,优点是胆勇过人,缺点是爲人忌刻;后者胆小善良,优点是恭敬谨慎,缺点是生性多疑。针对他们个性心理特徵的差异及其优、缺点,主张对于「雄悍之人」,应当提醒好勇易致挫折的道理;对于「惧慎之人」,则应当鼓励坚持真理的信念。这些观点,爲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分科教育和教学,提供了较系统、科学的心理依据。

  四、道德教育论。刘劭以智、仁、义、礼、信爲基本的教育范畴,提出了自己的德育内容。《人物志》论及智三十三次,另有近义词「聪明」六次,共三十九次,总次数列五德之首。论及仁十八次、义十三次、礼七次、信九次(但属于德育范畴含义的只有二次)。他认爲:「智者,德之帅也。」(《八观》)「智」是刘劭德育内容的核心。他由阴阳五行説论述了五德形成的生理心理依据:「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礼之本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信之基也。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智之原也。」(《九徵》)他提出「温柔」、「文理」、「贞固」、「矜奋」和「明达」,分别是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范畴的教育作用。

  刘劭对德育方法十分重视,强调「善喻」,谓「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材理》)

  刘劭还讨论了自我道德修养问题,特别指出立志与成材的关係:「志欲弘大,心欲谦小。……志大,所以戡物任也;心小,所以慎咎悔也。……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俊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小人也。」(《七缪》)

  刘劭的《人物志》「由魏至宋历数百载,其用尚晦而鲜有知者。吁!可惜哉!」(《阮逸序》)一九三七年,美国人把《人物志》编译成一本书,题爲《人类能力的研究》,在美国东方学社出版。实际上,《人物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从人材培养的角度,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在中国教育史上,刘劭是用心理理论去系统论证教育理论的第一人。他的人材教育理论「理得而义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其中,关于人才的规格和标准、人性与教育、教育与人才、教育与心理,等等方面,都有十分丰富而独到的理论见解。

  从教育的角度研究《人物志》,成果极少,近期有李军著《玄儒佛道教育理论比较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中有专章论述。 

三国时魏国刘劭撰《人物志》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