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东汉班固编《白虎通议》的历史介绍

时间:2015-07-18 08:21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白虎通议》,亦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四卷。东汉班固编。通行有《四库全书》钞本,《抱经堂丛书》本,《百子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班固(三二——九二),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陝西咸阳东)人。父彪,字叔皮,才高而好述作,是一位儒学大师,对《史记》颇有研究,撰有《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由于家学渊源,班固九岁就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所学无常师,不爲章句,举大义而已」。二十三岁时父亡,家居三年,整理其父遗著。明帝永平元年(五八)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撰写《汉书》。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告他私改国史,被捕下狱。其弟班超上书辩白,明帝亲閲书稿,对班固的才学颇爲赞赏,任命他爲兰台令史,后升爲秘书郎,命他继续修撰《汉书》,「自永平中受诏,潜精积思二十馀年,至建初中乃成」。(《后汉书·班彪传》)章帝建初四年(七九),参加白虎观会议,奉命编成《白虎通议》。和帝永元元年(八九)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爲中护军。四年(九二)窦宪因罪自杀,班固被株连,同年死于洛阳狱中。《后汉书》有传。

  汉章帝倣宣帝石渠阁会议之例,于建初四年(七九)冬诏下太常,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以统诸説,令班固撰集其事。

  《白虎通议》是一部按专题编写的经学著作,列有爵、号、谥、五祀、社稷、礼乐、封公侯、京师、五行、三军、诛伐、谏、乡射、致仕、辟雍、灾变、耕桑、封禅、巡狩、考黜、王者不臣、蓍龟、圣人、八风、商贾、文质、三政、三教、三纲六纪、情性、寿命、宗族、姓名、天地、日月、四时、衣裳、五刑、五经、嫁娶、绋冕、丧服、崩薨四十三个专题。融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于一体,目的在于提供一套经学与神学相结合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理论,其中包括着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

  《白虎通议》继承董仲舒之説「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阴阳之道」(《春秋繁露·基义》),进一步阐述并论证了以「三纲六纪」爲核心的政教模式。它説:「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爲臣纲,父爲子纲,夫爲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通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爲纲,小者爲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爲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我王,纲纪四方。”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爲三纲。」(《三纲六纪》)「六纪」是辅助「三纲」的。「三纲六纪」的基本精神是以宗族血缘中的亲疏、长幼的伦理关係论证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并使之神圣化、经典化。《白虎通议》认爲纲纪是教化的核心,只要抓住这个纲纪,社会等级秩序之「罗网」就可「张理」、「整齐」,从而君主集权的「王道」政治就可实现。

  「三纲」中,《白虎通议》最强调的是君权,「君爲臣纲」是最重要的纲。「父爲子纲」和「夫爲妻纲」均从属于「君爲臣纲」。「父爲子纲」要求父亲「以法度教子」,而子女则应「孳孳无已」学习和遵守法度。当事父与事君发生矛盾时,则应「不以父命废王命」(《五行》),即要求以君权爲上。对于「夫爲妻纲」,《三纲六纪》和《嫁娶》皆释「夫」爲「扶」,即「以道扶接」。释「妇」爲「服」,即「以礼屈服」,「服于家事,事人者也」,要求妇女遵「三从之义」:「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没从子。」

  《白虎通议》认定「三纲六纪」深入人心的关键在于教化。它承袭孟子、董仲舒的思想,把仁义礼智信看作人所固有的本性,称爲「五常」:「人无不舍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礼乐》)除五性之外,人尚有六情,即喜、怒、哀、乐、爱、恶。《白虎通议》似有主张性善情恶的倾向,认爲「情有利欲,性有仁」,但并非全部否定六情,而认爲六情能「扶成五性」如何引导六情,正是教育如何发挥其作用的根本问题。因爲「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教人,成其德也。」(《五经》)即是説人有先天的五常之性,只是具有成德成善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爲现实,就必须通过教化。

  《白虎通议》认爲教民成德是治国之本「教者,所以追补败政,靡弊溷浊,谓之治也。……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爲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三教》)所谓「民有质朴,不教不成」,这是説人的五常之性因受情欲所扰而不能自成,惟有教化才能成其德。因此,强调教化的内容必须体现五常之性,据此提出了「三教并施」的理论。「何以言三教并施不可单行也?以忠、敬、文无可去者也。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人道主忠,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爲人教也;地道谦卑,天之所生,地敬养之,以敬爲地教也。」(《三教》)

  《白虎通议》提出建立明堂、辟雍、泮宫以及庠序的教育体系;「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童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诸侯曰泮宫者……明尊卑有差」,「乡曰庠,里曰序。庠者,庠礼义也;序者,序长幼也。」(《辟雍》)还特别重视乡里的教化,它説:「教民者,皆里中之老而有道德进,爲右师,教里中之子弟以道艺孝悌行义,立五帝之德。朝则坐于里之门。弟子皆出就农而复罢,示如之,皆入而复罢。其有出入不时,早晏不节,有过故使语之,言心无由生也。若既收藏,皆入教学,立眷而就事。其有贤才美质如学者,足以闻其心,顽钝之民亦足以别于禽而知人伦,故无不教之民。」(《同上》)

  在教化和学习内容上,《白虎通议》极力推崇儒家五经,认爲五经是完善五常之性的典籍,它説:「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又引《礼解》説:「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五经》)更特别重视学习礼乐,谓「礼之爲言履也,可履践而行。乐者,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乐》)认爲礼乐是效法天地的産物,与人的五常之性相合,可以荡涤邪恶,防止淫佚侈靡,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白虎通议》继承儒家传统,对学习极爲重视,谓「学之爲言,觉也,悟所不知也。故学以治性,虑以变性。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君子学以其道。……“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是以虽有自然之性,必立师傅焉」。(《辟雍》)指出学习的作用在于「知道」、「致道」,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在《白虎通议》看来,圣人是至高无上的,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圣人》)但即使是圣人,也有一个学习过程,如黄帝师力牧、颛顼师绿图、帝喾师赤松子、尧师务成子、舜师尹寿、禹师国先生、汤师伊尹、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周公师虢叔、孔子师老聃。

  在德行教育上,提倡父子相教,「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三纲六纪》)。但又援引孟子「君子易子而教」的思想,强调拜师就学。尤其是在知识教育方面。它説:「天子太子、诸侯世子,皆就师于外,尊师重先生之道也」,「父所以不自教子何?爲世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説阴阳夫妇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辟雍》)认爲师生之道含有朋友、父子、群臣三者之义,弟子从远方来求学,是朋友之道;弟子视师如父,是父子之道;教弟子以君臣之义,是君臣之道。即使是天子,也不应把自己的老师目爲臣下,「不臣受授之师者,尊师重道,欲使极陈天人之意也。故《礼·学记》曰:“当其爲师,则不臣也。”」(《王者不臣》)

  《白虎通议》作爲东汉官方思想的代表作,使「三纲六纪」法典化,对我国封建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白虎通议》教育思想的著作主要有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中的有关章节等。(黄明喜) 

东汉班固编《白虎通议》的历史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