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明湛若水著《甘泉文集》一书的历史介绍

时间:2015-09-06 09:09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甘泉文集》,又名《湛甘泉集》、《湛甘泉先生文集》,三十二卷。明湛若水著。通行本有:明万曆九年(一五八一)刻本、万曆十六年(一五八八)刊本、康熙辛西(一六八一)刊本、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资政堂刊本、广理学备考本等。

  湛若水(一四六六——一五六〇),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从学于陈献章,入南京国子监,登治弘十八年(一五〇五)进士第,选庶吉士,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学者甚衆。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爲要。后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説》以教士。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若水对其师陈献章极其情深,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因久仕学官,所建书院甚多,「相从士三千九百馀。」(罗洪先《湛甘泉墓表》)若水与王守仁同进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爲宗,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爲宗。守仁言若水之学爲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説不可信者四,又谓,阳明之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著述除文集外,还有《春秋正传》、《圣学格物通》等。《明史》卷二八三有传。

  《甘泉文集》爲湛若水的诗文集。卷一爲樵语,卷二爲新论,卷三爲雍语,卷四爲知新后语,卷五爲二业合一训,卷六爲大科训规,卷七爲书,卷八、卷九爲新泉问辨录和续录,卷十、卷十一爲问疑录和续录,卷十二爲金陵问答,卷十三爲金台问答,卷十四、卷十五爲书问,卷十六爲古乐经传或问,卷十七爲序,卷十八爲记,卷十九爲章疏,卷二十爲讲章,卷二十一爲杂者,卷二十二爲约言,卷二十三爲语录,卷二十四爲杨子折衰略,卷二十五爲非老子略,卷二十六、卷二十七爲诗和续诗,卷二十八爲归去纪行略,卷二十九爲岳游纪行略,卷三十爲祭文,卷三十一爲墓志铭表,卷三十二爲外集。

  《甘泉文集》中集中论教育的有:《赠掌教钱君归姑苏序》、《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答余督学》、《答顾若溪佥宪》、《二业合一训》、《大科训规》等。

  《赠掌教钱君归姑苏序》(卷十七)主要阐述作者的教育目的和作用论。文中记述钱洪甫问及教学之道,湛若水答道:「吾尝职斯矣。教学之道,信乎斯斯已矣。」并提出自己的教育观:「夫学,觉斯者也;夫教,效斯者也。是故明乎斯斯之谓觉,达乎斯斯之谓教。……夫斯也者,斯道也;斯道也者,天理也;天理也者,人心也。」文中反覆论述,天理之不变、人心之所同知,谓今之天同于尧舜孔孟之天,天之所生同此人,人之生同此心,心之生同此知,所知同此天理,故学问、思辨、笃行、求自得斯而已矣,求体乎天之理而已矣。故得也结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惟天理而已,爲学即求志于道(天理)。这即湛若水的教育目的论。他在《问疑录》(卷十)中更明确指出:「吾之所谓立志,异乎人之所谓立志者,谓有必爲圣贤之心,吾之所谓立志者,即孔子所谓“志于学”、“志于道”」,他认爲,如果真正贯彻志于道的教育目的论,那麽,「以之成己则模范立焉,以之成物则士习淳焉。模范立则师道尊,士习淳则人道兴。师道立、人道兴,则风俗厚、贤才昌、治化理而天下平矣。故厚风俗、昌贤才、理治化、平天下在师儒。」这即湛若水的教育作用论。

  《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卷七),着重阐述作者「随处体认天理」的观点。这是他的基本学术观点,也是其道德修养论和教学论。湛若水道:「吾之所谓随处方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随其所寂所感时耳,一耳。寂则廓然大公,感则物来顺应,所寂所感不同,而皆不离于吾心中正之本体。本体即实体也,天理也,至善也,物也,乃吾之良知良能也。」由此可见,他所説的随处体认天理即无论动或静,无论思考还是行爲,以「天理」爲准。这一观点在教育上体现爲:第一,「体认天理者,兼知行、合内外言之也。」即知行统一,学与行均以天理爲准;第二,教育是「警发良知良能」,而非外铄。他认爲,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不假外求」的,但「人爲气习所蔽,故生而蒙,长而不学则愚。故学问、思辨、笃行诸训所以破其愚、去其蔽、警发其良知良能者耳,非有加也。」同时,湛若水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若徒守其心而无学问思辨笃行之功,则恐无所警发,虽似正实邪,下则爲老、佛、杨、墨,上则爲夷、惠、伊尹也。」「孔子,至圣也,天理之极致也,仁熟义精也,然必七十乃从心所欲,不踰矩,人不学,则老死于愚耳矣。」

  《答余督学》(卷七)和《答顾若溪佥宪》(卷七),则阐述作者知行并进教育思想。湛若水认爲,知与行是爲学的重要问题,同者关係。密切:「夫学不过知行,知行不可离又不可混。」(《答顾苦溪佥宪》)他以《説命》「知之非难,行之惟难」、《中庸》「学问思辨,而后笃行」等爲例,説明知行不可离,强调行的重要意义,认爲「孔门之教,皆欲事上求仁,动时着力。何者,静不可致力,才致力即已非静点。」(《答余督学》)据此,他指出,爲学应「于圣贤常格内寻下手,庶有自得处。」(《答顾若溪佥宪》),即只有通过实践,「在事上磨炼」,才能知行并进。他在《新论》(卷二)中更明确地指出:「君子之学也,犹之锻金也,不鑪不锤则金不精。事也者,学之炉锤也,不历事则仁不熟。不熟,仁之弃也。夫仁也者,贵熟之。」

  《二业合一训》(卷五),专论爲学与科举考试的关係问题。当时,不少人或沉溺于科举考试而不知认真读书,或潜心于读书而摒弃科举。湛若水则主张将读书与科举考试「二业合一」。他认爲,读书与科举考试的关係是德与才、知与行、义与利的关係,人们在这两者关係中处理不好,并非科举制度的过错,「非举业之害道也,人之自累于举业者之爲害也。」他説,科举考试犹如「饮食男女之类」,是不可废的,只要处理得当,德业可大有助于举业。更重要的是,「今之科举,其圣代之制矣,志学之士有不遵习焉,是生今反古也,生今反古者非天理也,虽孔孟复生亦必由此而出矣,虽孔孟教人亦不外此而求之矣。」因此,他告诫弟子:「诸生其慎勿以举业、德业爲二矣乎!」

  《大科训规》(卷六),係湛若水爲大科书院所制订的规则,集中反映作者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思想。主要包括:(一)诸生爲学规则,规定书院以自学爲主,以及自学的时间安排:「诸生进德修业,须分定程,限日以爲常,每日鷄鸣而起,以寅、卯、辰三时诵书,以巳、午时看书,以未时作文,申、酉二时默坐思索,戌、亥二时温书。」组织学生轮流督察勤惰:「诸生用功,两廊各轮流一人觉察勤惰,人人皆要读到二更尽,有惰者戒之饬之,甚有鞭策。」(二)教学规则:「朔望升堂,先生讲书一章或二章」,「诸生朔望听讲后,轮流一人讲书一章,以考其进修之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考试制度爲:「每月二、六日考业,以验其进修之次第」,教师只批可否而不定名次,以免诸生起好胜之心。但对「传而不习者」等则「听其辞归,以爲诸生之励。」(三)诸生行爲规则。湛若水教学注重学生日常礼仪、日常行爲的规范训练,以此培养「随处体认天理」的习惯。爲此,他订了不少规条,如「初学用功,茫然无着力处,只且于言动间存习,步趋要从容,言语要和缓,步步言言要与心相应,一 一使由中出,存习之久,自然成片段」,「诸生相处,务守长幼之节」,「诸生相聚,不可自是自高,无长幼之序,虚心相下,非但礼所当然,亦且受益」等等。(四)诸生读书法,规定了爲学须循序渐进和读书次第:先《论语》,次《大学》,次《中庸》,次《孟子》。还强调读书不能受成见、成説束缚:「读《论语》时如未曾见《论语》,读《大学》时如未曾见《大学》,《中庸》、《孟子》亦然。忘其成心之私,去其习熟之旧,乃有向往之路,否则面前皆牆壁也。」又道:「诸生读书须先虚心,如在上古未有传注之前,不可先泥成説,以爲心蔽。」(五)文艺体育规则。这是湛若水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规定:「诸生肄业,遇厌倦时便不长进,不妨登翫山水,以适其性。《学记》有「游焉息焉”之説,所以使人乐学鼓舞而不倦,亦是一助精神」,「诸生人人皆学歌诗作乐以涵养德性。……或读书至深夜,则会于本斋,歌诗以畅意气,又长一番精神。」(六)书院财政制度。规定学田及其收入须置支销簿,以公正之人主其事,诸生之贫困者及远方之上量给廪饩,等等。

  除上述诸篇外,文集中尚有不少论及教育之处。如:爲学当疑,「疑斯辨,辨斯得矣」(《雍语》,卷三)爲师当「得中而立」,「刚不刚,柔不柔,而刚柔者法焉,以去其不中而已矣。」(《樵语》,卷一)等等。

  湛若水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与陆九渊、陈献章的是相同的。但他融进了程朱的天理之説和事理合一的思想,强调教育是警发而非外铄,爲啓发式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倡知行合一,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纠正陈献章尚「静坐」教育的偏差;重视文艺体育的作用。这些思想在历史上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在造就有明一代学风中也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关研究资料,有黄宗羲《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第七章、李国钧主编、王炳照、李才栋副主编《中国书院史》第十四章等。 

明湛若水著《甘泉文集》一书的历史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