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明王守仁著《王文成公全书》一书的历史介绍

时间:2015-09-10 08:10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王文成公全书》,又称《阳明全书》、《王阳明全集》等。三十八卷。明王守仁著,弟子徐爱、钱德洪、邹守益等编辑。先是由徐爱等辑刊《传习录》,钱德洪等汇刊《阳明文稿》、《阳明先生文录》、《文录续编》、《年谱》等。至明隆庆六年(一五七二),御史谢廷杰始将诸书整合爲《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刊行。其后诸版大都依据隆庆本翻刻或排印,卷数不一,有二十二卷本、二十八卷本、四十一卷本等。通行本有:明隆庆六年(一五七二)刻本、清乾隆《四库全书》钞本、一九一九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一九三四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一九九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校点本等。

  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字伯安,浙江馀姚人。尝结庐于故乡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自幼豪迈不羁,早年于骑射、兵法、辞章、释老均有浓厚兴趣。二十八岁登弘治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因反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被贬爲贵州龙场驿丞。瑾诛后,知庐陵县,历任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鸿胪寺卿。正德末年以左佥都卸史巡抚南赣,镇压了闽、赣、粤交界的农民起义,又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有功,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晚年兼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平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动乱。他热心于教育事业,先后创建修辟龙冈、濂溪、稽山、敷山、阳明等书院,并常主持教席。又在南赣等地建立「十家牌法」和组织「乡约」,推广儒学教化。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学术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以「致良知」爲主旨的教育思想,继承陆学并进行新的探索,卓然成一家之学,人称「阳明学派」,「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明史·儒林列传》)。一时越居朱学而独领学坛。著作编爲《王文成公全书》。事迹详见《王文成公全书·年谱》、《明史·王守仁传》、《明儒学案·姚江学案》等。

  《王文成公全书》爲王守仁著述的汇编。全书三十八卷,目次如下:卷一至卷三,《传习录》,爲王守仁平时教学的语录及部分信札,末附《朱子晚年定论》。卷四至卷八,《文录》,内容涉及书、序、记、説、杂著等。卷九至卷十八,《别录》,包括奏疏和公移。卷十九至卷二十五,《外集》,列有诗、书、序、记、杂著、墓志铭等。卷二十六至三十一,《续编》,列有书、序、杂著、公移等。卷三十二至卷三十八,《附录》,由年谱和世德纪组成。其中论及教育的内容除主要散见于《传习录》(内收《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等名篇)外,重要篇目还有《紫阳书院集序》、《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南赣乡约》等。

  王守仁在教育哲学上的重要贡献是突破朱学框架、融摄陆学精神而有新的学理创造,从心本体论、心物一体论的哲学高度来探讨教育问题。他不同意朱熹的「理」本体论,认爲最高本体是「心」而不是「理」。他説:「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答季明德》)又説:「虚灵不昧,衆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传习录》上)「心」在王学体系中也可用其反覆论説的核心范畴「良知」所替代,他直言不讳地将「良知」作爲天地万物産生的最高本体:「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传习录》下)从心本体论出发,他指出朱学的根本痼疾在于心与理支离爲二。他説:「晦庵谓之所以爲学者,心与理而已。……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啓学者心理爲二之弊。」(《传习录》中)又説:「心即理,性即理也,下一“与”字,未免爲二。」(《传习录》上)王守仁强调,外物本身并没有什麽理,若是在心外求理,心与理遂分裂爲二;主张打通这种心与理爲二的双重世界,建立心理合一的一体世界。他説:「(程颐)“在物爲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爲理,如此心在事父则爲孝,在事君则爲忠之类。」(《传习录》下)又説:「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如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即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传习录》上)由于否定了外物本身存有理,这就与朱学划清了界限;又指出此心不可与外物相隔絶,这又与专求本心发明的陆学以及遗物致虚的佛学区别开来。概言之,王守仁在坚持心(即良知)本体论的前提下,十分强调本心与外物的统一性,把「此心」作爲教育上的逻辑起点和关键所在,强调教育的最大成功莫过于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使良知呈现并达其至极,实现理学教育的共同目的——「穷天理,灭人欲。」

  王守仁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以「致良知」爲核心的教育学説。他认爲,爲学的根本是自家良知的树立而不是外在知识的积累。他説:「尔那一点良知,正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地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是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传习录》下)批评朱学过份注重读书,只是助长人们对外在知识的追逐,反而使其自家良知蒙上了知识屏障:「记诵之广,适以长其辩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僞也。」(《传习录》中)指出读书只是「致良知」的一个途径,甚至认爲《六经》无非是「吾心之常道」、「吾心之记籍」(卷七《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强调读书贵在自得:「夫学贵在自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爲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爲非也。」(《传习录》中)由于以「自家的良知准则」爲读书的审择标准,从而使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大加强了。认爲教师的点化终究不如学生根据其良知准则进行自家解化:「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一了百当。」(《传习录》下)同理,由于在理论上肯定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家的良知准则」进行是非判断,就要求教师放鬆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力戒对学生「鞭打绳缚,若待拘囚」(《传习录》中《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强调要遵循每一个学生的良知所达到的程度和个性心理特点进行啓发教育,「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同上)认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的良知得到彰明、扩充和净化,「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同上)他还特别指出「致良知」并非一悟而至的「顿悟」,而是推至吾心之良知以至极的複杂艰难的自我修养和教育过程,其终极目的是使「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致其至矣。」(卷二十六《大学问》)

  王守仁「致良知」之教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学説,还是重要的道德修养学説。由于不可以在良知本体上用功,王守仁十分重视在道德意念上用功。他説:「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人。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上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爲善去恶之功,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了。」(《传习录》下)这种「意念用功」实爲纯化道德动机的「诚意」之功,要求主体时时刻刻进行道德意念上的「省察克治」,「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传习录》下)只要有一念私欲在萌动,即当如猫捕鼠似地将其克制,以达到意诚心正的目的。王守仁不仅重视「意念用功」,而且主张在行动事爲中致良知。他説:「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有其事矣。」(《大学问》)即是説,不能悬空地致良知,应该在实事上致良知。「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传习录》下)认爲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行,其「知行合一」説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行的重要性。他説:「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爲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説,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传习录》中)应该説,王守仁「致良知」修养説注意到道德功机和效果的统一,力图通过「意念用功」和「行动事爲」双管齐下,逐渐达到对封建纲常伦理的自觉意识和自愿奉行。

  作爲大教育家,王守仁不仅重视学校教育,而且对社会教化也十分关心。如:制订「十家牌法」,规定凡容留贼盗,或不率教者,十家牌邻须互相纠察;并要求在十家牌邻的基层组织中实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的儒家道德教化。他还十分重视「乡约」建设,所颁《南赣乡约》谓:「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各爲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此外,他还十分重视旌表忠义节妇和革除败俗陋习,尤其是通过戏剧文艺进行「致良知」的社会教化。他説:「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传习录》下)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王守仁积累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经验。如认爲一个教师能否成功地进行教学工作,其关键就在于自身教学态度是否真诚和平实。他説:「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传习录》下)至于如何教法,王守仁特别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合每一个人自身的学习接受能力。他説:「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传习录》下)《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提出须顺导「童子之情」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歌诗」、「习礼」、「读书」,这种啓发式教学也给后人以很深的啓发。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得创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家解化」;提倡问学责善精神,称「道本无穷尽,问难念多,则精微愈显。」(《传习录》下)

  《王文成公全书》所反映出来的王守仁教育思想,不仅在宋明思想史而且在中国教育史上都佔有十有重要的地位。郭沫若説:「王守仁对教育方面有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説每多一致」。(《沫若文集》卷十《王守仁礼赞》)

  有关《王文成公全书》的研究著作,有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杨国荣《王学通论》、毛礼鋭、沉灌群《中国教育通史》、《中国教育家评传》、毕诚《儒学教育的转折》、黄书光《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中有关章节等。

明王守仁著《王文成公全书》一书的历史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