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8-28 07:22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一三〇七),前后撰述历时二十馀年,初刊于元至治二年(一三二二)。通行本有:泰定间西湖书院刻元明递修本(此本最早)、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建阳刘洪慎独斋刊校正本、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司礼监刊本、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武英殿刊本、清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崇仁谢氏刊本、清映旭斋刊本、一九三五年万有文库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本。

  马端临(一二五四——二二四〇),字贵与,世称竹洲先生。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宋宰相马廷鸾子,幼承家学,又从休宁曹泾学朱子学,宋亡入元隐居不仕,元初,留梦炎爲吏部尚书,欲起之爲官,以亲老辞,后被任爲乐平慈湖书院山长达二十六年,延佑五年(一三一八)任柯山书院山长三年,至治三年(一三二三)任台州路学教授三月,旋谢病归。爲补杜佑《通典》之阙而撰《文献通考》,延佑四年(一三一七)真人王寿衍奉命求有道之士,至饶州路录其书上进,诏官爲镂版,以广流传,至治二年,端临亲携稿本赴本路校勘。著有《多识录》、《义根守墨》、《大学集传》,皆亡佚,今仅存《文献通考》。生平见《宋元学案》卷八十九和《乐平县志》卷八。

  《文献通考》之名来自马端临「自序」所説:「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臣僚奏疏诸儒议论谓之献」,是杜佑《通典》之后最爲通博的典章制度通史巨著。全书分二十四门:一、田赋考七卷、二、钱币考二卷、三、户口考二卷、四、职役考二卷、五、征榷考六卷、六、市考二卷、七、土贡考一卷、八、国用考五卷、九、选举考十二卷、十、学校考十卷、十一、职官考二十一卷、十二、郊社考二十三卷、十三、宗庙考十五卷、十四、王礼考二十二卷、十五、乐考二十一卷、十六、兵考十三卷、十七、刑考十二卷、十八、经籍考七十六卷、十九、帝系考十卷、二十、封建考十八卷、二十一、象纬考十七卷、二十二、物异考二十卷、二十三、与地考九卷、二十四、四裔考二十五卷。其中从经籍考至物异考五目係出新创,资料之丰富超过《通典》数倍,全书一半以上是宋代史实,中唐以下内容可与《资治通鉴》参补。有马端临自序、戊辰(一七四八年)乾隆序。

  有关教育典章制度主要载于《选举考》、《学校考》两门。係根据《通典》的《选举典》分出。

  《选举考》共十二部份,第一至七考记举士、第六考记贤良方正、第七考记孝廉(含武举、任子考)、第八考记童科(含吏道、方伎考》、第九至十一考记举官、第十二考记辟举。《学校考》共七部分,第一至三考记太学、第四、五考记祠祭褒赠先圣先师。第六考记幸学养老、第七考记郡国乡党之学。与《通典》相比,特点明显:

  一、把学校教育从选举中独立出来,更符合历史本来面目。古代举士与养士爲一体,但自从科举取士制度建立以来,举士的职能就从学校教育中分离出去,成爲相对独立的活动,虽然在实际上其对学校教育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毕竟两者性质不同。马端临把学校教育从《通典·选举》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是个创造,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举士与养士两种不同活动的历史轨迹。

  二、内容丰富、范围广泛。《选举考》囊括了有关选士的所有活动,选士制度以举士、举官爲主,作者以七卷、三卷的篇幅分别叙其事实,对其他孝廉、童科、辟举、贤忍良、方正也专门记叙,同时也不忽略武举、任子、吏道、方伎等方面的活动。《学校考》则包罗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详近略远。这个特点体现在各考中,就是记宋代史事的篇幅比其他朝代都大大超过,例如《选举考》一至五爲举士,其中专记宋代举士史实的篇幅从第三考中间至第五考,整整佔举士考百分之五十的篇幅,《学校考》第一至三考记宋以前历代太学史实,其中第三考专记宋代太学,对两宋诸帝的兴学重教措施及前后变化情况罗列极详。

  四、重点突出。以太学考例,作者从我国学校教育的源头记起,「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志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志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进入汉朝又有新的发展,「汉兴,高帝尚有干戈平定四海,未遑庠序之事,至武帝始兴太学」,重点记叙了董仲舒对策,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员,立五经博士,设科射策,成帝时太学弟子达三千人,东汉明帝爲四姓小侯设学读五经、章帝白虎观大会,太学生政治运动,灵帝诏刻石经及鸿都门学之设置等重要事件,表明汉代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高峰。记叙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以隋唐五代爲重点。对学校教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叙述准确、详尽。例如「隋文帝开皇中令国子寺不隶太常,自前代皆属太常也」,「唐制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太宗贞观五年以后数幸国学、于门下别置弘文馆、于东官置崇文馆、遂增创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舍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此外对教材、学生入学条件,考核举官方式等都有丰富的材料,突出子隋唐时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二个高峰的特点。

  五、史料典型、先后有序。例如郡国乡党之学考以「学记曰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开头,按朝代先后记叙了郡国乡党之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几无遗漏。对汉时蜀郡守文翁兴办郡国学,宋代白鹿、石鼓、应天府、岳麓等书院建置之本末记载甚明,并揭示宋初四大书院著名之原因:「嵩阳、茅山后来无闻,独四书院之名著,是时未有州县之学,先有乡党之学。盖州县之学,有司奉诏旨所建也,故或作或辍,不免具文,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规后随,皆务兴起,后来所至书院尤多,而其田土之赐、教养之规,往往过于州县学,盖皆欲倣四书院云」。对地方学校有影响的教师也加以记述。例如记胡瑗「安定先生胡瑗自庆曆中教学于苏湖间二十馀年,束修弟子前后以数千计。是时方尚辞赋,独湖学以经义及时务学中,故有经义斋、治事斋,……故天下谓湖学多秀彦,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爲政多适于世用。……庆曆四年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爲太学,至今著爲令」。对于宋仁宗、哲宗、徽宗、高宗时学校发展记载颇详。例如庆曆四年范仲淹兴学、崇宁元年蔡京兴学、三舍法在太学及州县学的推行情况,教师的聘用考核。还通过按语的形式进行评论。例如「按熙宁之立学校、养生徒、上自天庠、下至郡县,其大意不过欲使之习诵新经附和新法耳。绍圣崇观而后,群临用事,丑正益甚,遂立元佑学术之禁,汉令郡县置自讼斋以拘诽谤时政之人,士子志于进取,故过有拘忌,盖言休兵节用则恐类元佑之学,言灾凶危乱则恐涉诽谤之语,所谓转喉触讳者也,则惟有迎逢谄佞而已。」

  有关本书的研究,主要有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陈志宪的《通考序笺)。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