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明王廷相著《王氏家藏集》一书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9-11 08:31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王氏家藏集》,六十五卷。明王廷相著。初由作者于嘉靖十五年编定,爲诗文集,四十一卷。后经人陆续增补,约于嘉靖末年编成,故此书各版本卷数多少不等。版本著录甚多,通行本有:明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原刻本,清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杨氏补刻本等。而文集中单部著作甚多单行本,有些并被重复收入作者另一种著作《浚川所著书》中刊行。

  王廷相(一四七四——一五四四),字子衡,号浚川,又号平厓。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祖籍山西潞州。幼年「聪慧奇敏」,十三岁补邑庠生,以古文诗赋名。二十二岁举于乡。弘治十五年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授兵科给事中至成爲兵部侍郎的二十五年间,长期在地方任职,曾任判官、县丞、知县、同知、学政、按察使、布政司布政、监察御史和副都御史巡抚川陝。因爲人刚正,执政严明,不阿权贵,体恤人民,而得罪宦官,曾两度受诬陷下狱遭贬。后升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晋太子少保、太子太保。曾「三督学政」,担任北畿学政,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使,振扬文教,考校学生,端正学术,使「士风丕变」。在四川时,与关陝督学联手进行学区间协作,共同制定、推行教育条约,后世遵爲成轨。从政的同时,「素有作人之志」,未曾中断过开门授徙。所到之处,必访人才,亲授以成就之,「一时大江南北人士皆翕然丕应。」(张卤《少保王肃敏公传》)以至去世时,「士林闻之,无问识与不识,咸出涕。」(高拱《浚川王公行状》)一生好读书,以卫守「仲尼之道」爲己任,对孟子以下历代诸儒皆有批评。于自然科学与音律学深有研究,著有《岁差考》、《玄浑考》、《律尺考》、《律吕论》等著作。也是博物学家,通农学,曾爲《齐民要术》作序。还是著名文学家,与李梦阳等同列明「前七子」。著作还编有《王浚川所著书》四十二卷。生平见高拱《浚川王公行状》、张卤《少保王肃敏公传》,《明史》卷一九四亦有传。

  《王氏家藏集》于王廷相晚年编成,意在「藏于家而传于世」。初收入十部诗文和杂著主要篇什,后陆续收入《慎言》、《雅述》、《内台集》、《丧礼备纂》等哲学与思想代表作。《慎言》之作,其序云:仲尼之道微絶,非因异端,而在儒门自身。感于此,「仰观俯察,验幽核明」,三十馀年,积言成帙,「其于仲尼之道,则卫守之严,而不敢以异论杂之。」时人有评曰:「义守中正,不惑非道,此非“慎言其馀”乎!」逐以名篇。以爲知我罪我,其唯是书。《雅述》之著,亦在斥老佛异端,而求复《六经》中正淳雅之道,每置一论,积久成卷,「述其中正经常足以治世者云尔。」全书篇目:卷一至二十诗赋;卷二十一至二十三序;卷二十四记、赞、铭;卷二十五述、对、论;卷二十六事、议;卷二十七至二十九书;卷三十策问;卷三十一、三十二墓志、碑铭、祭文;卷三十三辩;卷三十四考、解;卷三十五、三十六礼论;卷三十七答论;卷三十八夏小正集解;卷三十九论;卷四十律吕论;卷四十一答天问;《慎言》十三卷;《雅述》上、下两卷;《内台集》七卷;《丧礼备纂》两卷。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慎言》、《雅述》及《与彭宪长论学书》、《答薛君採论性书》、《横渠理气辩》、《石龙书院学辩》、《性辩》等篇。阐述了以下教育观点:

  批评宋代理学家将人性划分爲「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认爲这是「宋儒之大惑」,是释氏「四大之外,别有真性」的翻版(《横渠理气辩》)。事实是「言性不得离气」,「离气言性,则性无处所,与虚同归;离性言气,则气非生动,与死同途。是性与气相资,而有不得相离者也。」(《答薛君采论性书》)进而指出:人性首先是指人的感知、思维功能。「所谓性也,自今论之,如出于心之爱爲仁,出于心之宜爲义,出于心之敬爲礼,出于心之知爲智,皆人之知觉运动爲之而后成也。」「知觉运动」就成爲人的「学道之本」(《横渠理气辩》)。人性还是指人的社会性:「太虚者,性之本始也;天地者,性之先物也;夫妇、父子、君臣,性之后物也;礼义者,性之善也,治教之中也。」(《慎言·道体》)伦常关係只是在有了人类社会之后,才反映入人性;而遵循礼义,更是通过教育才转化爲人性的一部份。人由此远别于万物。接着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认爲:「东极之民侥,南极之民谲,西极之民戾,北极之民悍,中土之民和,非民性殊于四极也,习于圣人之教然也。蛮夷者,封疆土俗限之也,圣人之教可达,孰谓异吾民哉?」(《慎言·小宗》)凡人类,本性不异,是环境影响了人,而教育又可以将受环境影响的人重加改造。最后,一方面勉励人们应珍惜天赋予人的「神明之性」,要「学以充之」,决不可「自弃」:另一方面又告诫道:「夫人之生也,使无圣人修道之教、君子变质之学,而惟循其性焉,则礼乐之节无闻,伦义之宜罔知,虽禀上智之资亦寡陋而无能矣,况其下者乎?」(同上)人的完善有可能也有必要,人的完善又不是自然实现的,所以説:「生也,性也,道也,皆天命也,无教则不能成。」(《雅述》上)

  以「道」爲标准,以实用爲目的,提出了人格理想和教育目标。认爲:「圣人道德之宗正,仁义礼乐之宰摄,世固不获见之矣。其次,莫如得亚圣者,契道之真,以命合于一世焉。其次,莫如得大贤,严于守道,不惑于异端九流以乱道真焉。下此,随波徇俗,私智害正者,纯疵交葛,吾不知其禅于道也。」(《慎言·作圣》)不认爲圣人与天生有何关係,儘管难求,却坚持应作爲人们的人格追求,强调「圣可学爲」。指出:「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同上)就此意义説,「有始终之序,无圣贤之分。」(《答孟望之论〈慎言〉》)鼓励人向善。另一方面,主张教育以实用人才爲目标,「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雅述》下)反对以「文艺」标准取用「文人」,认爲未来的人才应是能「当天下国家之任」者,尤其是当「非常变故之来」,也能「不误人家国之事。」(同上)对理学家的精神面貌深加针砭。

  针对心学「致良知」之説,在知识和认识问题上强调「思与闻见之会」和「接习」。关于知识的本原,指出:「使无外感,何有于动?故动者缘外而起者也。」(《雅述》上)人有能「动」的认识能力,又有外物刺激,遂産生认识过程。知识获得始于闻见,「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同上)但光凭闻见又不足以获取知识,因爲「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不善用之适以狭其心。」这是由于「见闻梏其识多矣。其大有三:怪诞,梏中正之识;牵合傅会,梏至诚之识;笃守先哲,梏自得之识。三识梏而圣人之道离矣。」(《慎言·见闻》)所以须在闻见基础上发挥思的作用,「游心于造化之上,体究乎万物之理,」(同上)认爲:「夫圣贤之所以爲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雅述》上)同时指出:人还存在另一个求知途径:「学之术有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慎言·小宗》)「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故圣人教人,讲学、习行并举,积久而要其成焉。」(《慎言·见闻》)所谓「履事」、「历事」、「力行」,一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去求知,如观察自然。二是指「接习于人间」的「实历」,如在操舟中学操舟。这样,「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与薛君採二首》之二)针对有人责难:人不可能事事亲历。则指出:「理可以会通,事可以类推,智可以旁解。」(《石龙书院学辩》)因此可以「挈小而施之大」,求其难以亲历的知识,乃至知事物之未来。最后,强调「道无终穷」,事物在发展,知识无穷尽,应善于正确对待传统。只要「得乎道真」,「虽纬説稗官亦可从信」。反之,哪怕是程朱亦可以批评(《太极辩》)。

  批评当时士人中普遍存在的「专尚弥文,罔崇实学;求之伦理,昧于躬行;稽诸圣谟,疏于体验」的现象,提出学习要求。学习目的,主张「修身兼济物」。修身对己而言,即学以改变气质;济物对世而言,即学求适用。以改变「学与事恒二之」的不良风气。勉励学生读书期以治事爲本,爲有用之学。学习内容,首先主张学习六经,又重在解其「义理」。出于崇实目的,还注重自然知识的学习。自称「愚尝验经星河汉位次景象」(《答何柏斋〈造化论〉》),并将自己的学习、观测所得示诸门人(《华阳稿序》)。其著作中保存了大量自然科学材料,涉及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生理、心理等衆多方面。学习方法,主张博与约结合、学与思结合、学与行结合:「君子学以聚之,博极其实也;问以辩之,求约于中也。」(《雅述》上)「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脗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是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讨诸理尤贵达于事。」(《慎言·潜心》)由此批评人们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成心」——牵强附会;「私心」——固执己见;「务高远」——虚浮不实:「务执古」——迂执教条:「爲虚静」——枯坐空寂:「爲泛讲」——夸夸其谈。以追求「可以宰世,可以议道,可以训远」的学习境界(《慎言·见闻》)。

  爲救宋代理学家「主于静」的修养论所造成的弊端,提出「动静交相养」的修养论。宋儒的修养「枯寂无觉」,是「有养无施」,使人神志恍惚,不仅失去了修养目的,还「流于禅氏而不自知」。「圣人之学,有养,有爲,合动静而一之……夫动静交养,厥道乃成。主于静则道涉一偏,有阴无阳,有养无施,何人极之能立?」(《雅述》上)强调修养应坚持内外结合、养爲结合和养求实用的原则。

  王廷相教育思想的重「实」特徵,使之成爲明清之际啓蒙教育思潮的思想先导,也给空疏成风的明代教育界注入了新鲜空气。

  有关研究著作有:侯外庐等选编《王廷相哲学选集》科学出版社版,及中华书局修订增补本;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一九八九年整理编排本《王廷相集》,收入《王氏家藏集》和作者其他论著,并附录葛荣晋所辑王氏佚文、所撰《王廷相著作考》、《王廷相传记资料选辑》等,是最全的本子。 

明王廷相著《王氏家藏集》一书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