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明顾宪成著《顾端文公遗书》一书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9-18 07:59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顾端文公遗书》十三种,明顾宪成著。初由其曾孙梁汾刻于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现通行本有光绪三年(一八七七)泾里宗祠重刊本。

  顾宪成(一五五〇——一六一二)字时叔,号泾阳,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南直隶无锡(今属江苏)人,少时即游于诸子百家,青年时就学于张淇门下,又问学于张淇师薛应旗(方山)。万曆八年(一五八〇)中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与京中魏懋权、刘国徵合称「三元」,「言时政得失,无所隐蔽」(《明儒学案》卷五十八)万曆十五年因上疏剌及时政,被贬爲湖广桂阳州判官,后迁处州推官、补泉州推官,万曆二十年朝廷考察廉政,「举公廉寡欲天下推官第一」(《顾端文公遗书·年谱》),擢吏部考功司主事。万曆二十二年因在立皇太子和会推阁臣问题上与神宗牴牾,降杂职,寻革职归乡,时年四十五岁。从此,他倾全力于著述与讲学,数次会南浙诸同人讲学于惠泉之上,与其弟允成倡修宋杨时讲学旧址爲东林书院,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爲之构建,万曆三十二年建成,与高攀龙等人大会吴越之士讲学其中。「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明史、顾宪成传》)讲习之馀,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多遥相应合,东林之名满天下,顾宪成亦成爲「群贤领袖」(《顾端文公遗书·年谱》),但东林也因而爲宦官魏忠贤所妒恨,终成党祸。生平见《明史》卷二三一《顾宪成传》、《顾端文公遗书·年谱》、《东林列传》卷二等。

  《顾端文公遗言》是顾宪成著作的彙编,包括《小心斋斋札记》十八卷,《东林会约》一卷,《东林商语》二卷,《证性编》八卷,《虞山商语》三卷,《经正堂商语》一卷,《当下绎》一卷,《还经录》一卷,《自反录》一卷,《仁文商语》一卷,《志矩堂商语》一卷,《泾皋藏稿》二十二卷,附《年谱》二卷。其中,较集中反映作者教育思想的是《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和《东林会约》。

  《小心斋札记》和《泾皋藏稿》等,主要批评王学末流的空疏学风,阐述作者的人性论、学习论。

  首先,作者批评王守仁的性无善恶论,提倡孟子的性善论。王守仁宗告子,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在明代中后期有很大影响。而顾宪成则继承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至善者,性也。性原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小心斋札记》卷四)他认爲,人的「本体」是善的,只是有时爲私欲和外界不良影响所蔽而爲恶。教育的作用,就是除恶复性,「自古圣人教人,爲善去恶而已。爲善爲其固有也;去恶,去其本无也。」(《泾皋藏稿》卷二,《与李孟白书》)「天而虚灵不昧,以具衆理,而应万事者也,但爲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小心斋札记》卷十)如果按王守仁之説,性无善无恶,则何必爲善去恶呢?更重要的是,如果「爲善去恶之説屈,则其以亲义序别信爲土苴,以学问思辨行爲桎梏」(《东林会约·四要》),必然导致伦理丧亡、教育失败。因此,他强调,学者首先要知本,本者,性也。学以尽性,尽性必自识性始。

  其次,批评改造良知良能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孟子和王守仁都主张人有「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知良能。这种观点到王学末流形成不学不思的空疏学风。爲此顾宪成对良知良能论作系统的批评和改造。他指出,人的本能不能概之以「良」,就拿儿童来説,「孩提之童无不知爱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兄也,是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也」,但是,儿童又「无不知甘食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悦色也,是亦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也,二者几无以异矣。」(《小心斋箚记》卷十)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诱物化日增一日,则甘食悦色日熟一日,向之所谓不学不虑非惟无益,而反有害。」(同上)因此,所谓不学不虑者「絶不见分毫之足恃也」(同上),必须通过学习,爲善去恶。顾宪成又从圣人也不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自处,説明凡人更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小心斋札记》卷二)。顾宪成还对儒家传统的良知良能论进行改造,赋予新的含义:「孟子以不学而能爲良能,吾以爲不能而学亦良能也。」「孟子以不虑而知爲良知,吾以爲不知而虑亦良知也。」(《小心斋箚记》卷六)把后天的学习、思索也看作是人的本能,从而强调了爲学的重要性。他又把孔子所説的生知、学知、困知三种人统一于一人身上:「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向看作三样人,今看来只一人身上便有此三样。人之言曰:世间愚夫愚妇亦个个是生知、个个是安行。予则曰自古大圣大贤亦个个是学知利行,个个是困知勉行。」(《小心斋札记》卷十三)説明无论什麽人,都必须学习。顾宪成对良知良能论的批评改造,形成他的后天学习论。他进而提出,爲学必须发愤:「学者第一要愤,《语》曰「发愤忘食”,须知只这愤字便做成孔子。」(《小心斋札记》卷二)爲学应踏实,不能「厌其平淡别生新奇以见超」,「畏其方严文之圆转以自便」(《东林会约·尊经》),更不能凭自己的小聪明,「不知而作」,「偃然处己于生知之列。」(《小心斋札记》卷二)爲学还须学习结合、修悟并重,不能重悟轻修。因爲,「舍修无由修也。」(《小心斋札记》卷十)

  又次,批评王学末流的言行不一,提倡知行统一的爲学态度。顾宪成指出,王学末流「病在所讲非所行,所行非所讲耳。」(《东林会约·二惑》)因此,他要求学者爲学应联繫自身实际:「读一字便体一字,读一句便体一句,心与神明,身与之印证,日将月就,循循不已。」(《东林会约·尊经》)更重要的是力行其道,他引用许敬庵的话:「今日之学,无有言论可以标揭,惟是一念纯诚,力行不懈,则此道自明,」要求有明道淑人之志者,「三思于斯言。」(《小心斋札记》卷四)

  最后,主张不辨门户,博採衆长。儘管顾宪成尖鋭批评王学的一些观点,但仍肯定王守仁在儒学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吸收其合理的东西。他指出,王守仁的心学对于「桎梏于训诂辞章」的朱子后学来説,起着醒人心目的作用,认爲儒学由尊朱转向尊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朱、王均爲孔子之分身:「予窃谓朱子由修入悟,王子由悟入修,川流也,孔子之分身也,一而二者也。」(《泾皋藏稿》卷十一《日新书院记》)当士习浮诞时,「方之以朱子可也」,当士习胶固时,「圆之以王子可也」(同上),二者都是爲了「救弊」(同上)。在教育上,也应因时制宜,灵活运用二子之方法:「时而详晓曲谕不爲多也,时而单提直指不爲少也,无非所以成物也。」(同上)

  《东林会约》是作者爲东林书院讲会制订的制度,较突出地反映作者的教学思想和所倡导的学风。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明确《会约》宗旨,确定固定的讲会时问。每年一大会,除寒暑期外每月一小会,每会三日。讲学宗旨是「会以明学,学以明道」、「专以德义相切磨,使试厥意、正厥心、修厥身,以求驯至乎圣贤之域,而设学之初意庶几不负。」

  第二,确立开放、民主的讲学制度。其开放性表现爲,不论阶级阶层、年龄文化,来听教者不拒:「今兹会,近而邑之衿绅集焉,远而四方尊宿名硕时惠临焉,其有响慕而来者,即草野之齐民、总角之童子,皆得环而听教不拒也。」其民主性表现爲,实行质疑辩难,学术质诸大衆:「一人之见闻有限,衆人之见闻无限,于是或参身心密功,或叩《诗》《书》要义,或考古今人物,或商经济实事,或究乡井利害,有精研累日夕而不得,反覆累岁月而不得,旁搜六合而不得,逖求千古之上而不得,一旦举而质诸大衆之中,投机遘会,片言之契,相悦以解者矣。」

  第三,採用深入浅出的讲学方法。顾宪成很推崇子思《中庸》的「言道」艺术,谓子思所言,非「凿空驾説、故意作弄,一一是眼前实事实话」,其道理「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既就无知无能中拈出有知有能处来,又就有知有能中穷到无知无能处」(《小心斋札记》卷十六),此即深入浅出之教学艺术。在《会约》中,他也要求讲学者力避「迂阔而不切」、「高远而难从」的説教,讲「夫妇之所共知共能」的道理。

  第四,实行生动活泼的诗教。《会约》把咏诗纳入常规仪式中:「会日久坐之后,宜歌诗一二章,以爲荡涤凝滞、开发性灵之助。须互相倡和,反覆诵咏,每章至数遍,庶几心口融液,神明自通,有深长之味。」

  第五,运用群体的渐染作用。顾宪成指出,个人独处,了无事事,「操则游思易乘也,从则惰气易乘也」,而讲会时,「长者俨然列于前,少者森列于后,耳目一新,精神自策」,加上讲会「非仁义不谈,非礼法不动,瞻听之久,渐摩之熟,气体爲移,肺肝爲易,一切凡情俗态不觉荡然尽矣。」

  第六,倡导联繫实际的学风。顾宪成历来主张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在《会约》中亦要求学者所学所讲「皆日用常行须臾所不可离之事」,举凡「乡井利害」、「经济实事」,皆爲讲学辩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以救世爲己任:「士之号爲有志者,未有不亟亟于救世者也。」(《泾皋藏稿》卷二,《与李见罗先生》)他们在讲学中贯彻了这一精神,故讲习之馀,常讽议朝政。东林因而成爲东南一大舆论中心,也培养了不少清廉正直的名臣,在历史上産生深远影响,被黄宗羲赞爲:「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明儒学案·东林学案序》)

  有关研究资料,有清高廷珍增辑《东林书院志》、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八,沉灌群、毛礼鋭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李国钧主编、王炳照、李才栋副主编《中国书院史》第十六章,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等。 

明顾宪成著《顾端文公遗书》一书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