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三国魏嵇康撰《嵇康集》的历史介绍

时间:2015-07-26 10:16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嵇康集》,又称《嵇中散集》。原十五集,今作十卷。三国魏嵇康撰。通行本有:明嘉靖四年黄省曾刻本、明万曆间程荣校刻本、清乾隆三十年《四库全书》钞本、鲁迅全集出版社一九三七年鲁迅校勘《嵇康集》本等。

  嵇康(二二三——二六二年),字叔夜,谯郡銍县(今安徽省宿县)人,早年丧父,由其母、兄养育成人。少年时期笃好老庄,不涉经学。后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从事与教育有关的活动,主要是在太学。他是一位「风器非常」的学者,以致在太学书写石经时,博得了学生的好学之心(《晋书·赵至传》)。嵇康在太学是什麽时间,史载不详。根据现有史料推测,大概是三十五岁前后。《世説新语》説他临刑时,「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爲师。」(《雅量》)注文引王隐《晋书》还説:「康之进狱,太学生数千人请之。于是豪俊皆随康入狱」。嵇康是曹氏姻亲,爲司马氏不容,终被其所害。《晋书》卷四十九有传,《三国志》、《世説新语》及其注文也有记述。

  《嵇康集》中有关教育的篇目主要是:《家诫》、《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答难养生论》、《与山巨源絶交书》、《声无哀无论》、《释私论》和《养生论》等。其教育思想可归纳爲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本质论和世俗教育起源论。

  首先,关于人的本质。嵇康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待人的本质:「夫元气陶铄,衆生禀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明胆论》)爲人的可教育性提供了理论前提。其次,关于世俗教育起源。嵇康认爲:「洪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爲至德之世也。若此,则安知仁义之端,礼律之文?」(《难自然好学论》)因此,并不需要世俗教育。然而「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同上)这就导致了「驰骤于世教之内」(《答难养生论》)的社会现象,造成了「刑教争驰,天性丧真」(《太师箴》)的恶果,世俗教育便因此而産生。

  二、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的批判。

  嵇康认爲「季世陵迟,继体承资,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以奉其私。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谋国,不吝灰沉。赏罚虽存,莫劝莫禁。若乃骄盈肆志,阻兵擅权,矜威纵虐,祸崇丘山,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爲天下,今爲一身,下疾其上,君猜其臣。丧乱弘多,国乃陨颠。」(同上)他时常表现出「轻贱唐虞,而笑大禹」的战斗姿态,「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絶交书》)。他进一步分析了世俗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士」,对他们予以无情地抨击:「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涂,故奔务而不觉。是以贪生之禽,食圆池之粱菽。求安之士,乃诡志以从俗,操笔执觚,足容苏息,积学明经,以代稼穑。是以困而后学,学以致荣,计而后习,好而习成,有似自然,故令吾子谓之自然耳。」(《难自然好学论》)进而抨击违悖人的自然本性的世俗教育内容:「《六经》以抑引爲主,人性以从欲爲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同上)针对当时一些错误的教育观点,嵇康提出了自己的逻辑假设:「今若以明堂爲丙舍,以诵讽爲鬼语,以《六经》爲芜秽,以仁义爲臭腐,睹文籍则目瞧,修揖让则变伛,袭章服用转筋,谭礼典则齿龋,于是兼而弃之,与万物爲更始。则吾子虽好学不倦,犹将阙焉。」(同上)这是儒学在教育思想、内容上被定于一尊之后,第一次遭到如此大胆地否定。

  三、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嵇康设对独遘,自爲客主,构想了这样一个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模式:「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爲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稿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然后文之以彩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声无哀乐论》)他甚至幻想在这里「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教养子孙,时与亲书叙离阔,陈説平生。」(《与山巨源絶交书》)

  他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养就「以无措爲主,以通物爲美」的「君子」。嵇康用了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繫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繫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释私论》)对于「君子」的养生问题,他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在身心关係上,认爲君子应当「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凄于情,尤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养生论》)又指出欲获得身心自然、和谐发展,还必须解决「五难」:「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絶,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答难养生论》)。

  四、论音乐教育。

  嵇康从如下几个方面发表了对音乐教育的看法。

  首先,关于音乐的本质。嵇康认爲它「犹臭味在天地之间。……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声无哀乐论》)又説:「音乐有自然之和」,「声音似平和爲体」(同上)。并指出,「和」不仅是音乐特有的本质,而且正因爲它,音乐才有「感人之最深」的精神力量。

  其次,关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嵇康认爲音乐有两方面的教育作用:「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同上)。所谓「足于内」是指对调节人的情绪、塑造人的性格和陶冶人的意志等等的作用,即「歌以叙志,舞以宣情」,「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同上)他以玄学家特有的感受,认爲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琴赋》)所谓「见于外」,是指音乐对社会的作用。他认爲,音乐可以「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若以往则万国同风,芳荣济茂,馥如秋兰,不期而信,不谋而成,穆然相爱,犹舒锦布彩,烂炳可观也。……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声无哀乐论》)用于「移风易俗」的音乐应当选择「可导之乐」:使人民「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心安志因,从善日迁,然后临之以敬,持之以久而不变。」(同上)

  嵇康高举反传统、反现实的理论大纛,猛烈地抨击了世俗教育的虚僞性,部份地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含有一定的科学性,开啓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思维,充满了对封建传统的反叛个性和否定意识。

  有关《嵇康集》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有:毛礼鋭、沉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有关章节等。 

三国魏嵇康撰《嵇康集》的历史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