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西晋傅玄撰《傅子》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7-27 09:16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傅子》,原作内、中、外三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一百二十卷,现存一卷三十篇。西晋傅玄撰。通行本有:清《四库全书》本、陝西文献徵辑处一九二三年《关陇丛书》本等。

  傅玄(二一七——二七八),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陝西省耀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未成年便失去双亲,加上社会动乱,家道由此中衰。曹魏时,由州举爲秀才,官至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所居称职,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晋书·傅玄传》)司马炎称帝以后,愈加显达,先后任散骑常侍、驸马都尉、侍中、御史中丞、太僕、司隶校尉,多爲皇帝近要之职。在此期间,他多次上疏,以历史经验爲理论依据,主张排斥刑法、玄学等社会流行思潮,提出以儒学思想作爲治国的根本指导理论。任御史中丞时,就农田水利、税收、政区管理乃至民族问题,积极地发表改革意见。他刚正坦荡、疾恶如仇,「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勇不寐,坐以待旦。于是贵游摄伏,台阁生风。」(同上)因而,在他死后,被谥爲「刚」,追封清泉侯。《晋书》卷四十七有传。

  傅玄一生著述不辍。大约在中青年时期,他和东海缪施受命撰订《魏书》。《晋书》説傅玄「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爲区例。名爲《傅子》,爲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馀卷行于世。」(同上)唐宋以后,《傅子》和《文集》散佚很多。清《四库全书》曾收集当时所见傅玄的著作,以《傅子》(二十四篇及附录)、《傅玄集》爲名刊行于世。后世学者研究傅玄多据此本。

  一九二三年,陝西文献徵辑处铅印《关陇丛书》,收入富平张鹏一编纂《北地傅氏遗书》凡九卷,其中依据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广州刊定远方浚师辑编的《傅子》一卷三十篇(主要据日本刊行唐魏徵《群书治要》辑)、《鹑觚集》二卷和《傅子校补》一卷等,予以精细校订。与《四库全书》收录的《傅子》相比,这个版本内容远爲丰富,也更爲可靠。

  《傅子》中有关教育的篇目主要有:《贵教》、《通志》、《戒言》、《正心》、《礼乐》、《大本》、《法刑》、《义信》、《治体》、《信直》和《举贤》等,其儒学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归纳爲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人的变重本质和教育本质。

  傅玄指出:「夫贪荣重利,常人之性也。」(《戒言》)据此,他提出两种理论假设:「人之性避害从利,故利出于礼让则修礼让,利出于力争则任力争。修礼让,则上安下顺而无侵夺;任力争,则父子几乎相危,而况于悠悠者乎?」(《贵教》)他继承儒家传统教育理论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指出:「况人含五常之性,有善可因,有恶可改者乎?」(同上)因此,傅玄人的本质观包含了人贪荣重利的生理选择性和善与恶的道德性,这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

  对于教育本质,傅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古之大君子,修身治人,先正其心,自得而已矣。」(《正心》)教育的本质,便是「正心」、「自得」的过程。「正心」是什麽?傅玄説:「心者神明之主,万理之统。动而不失正,天地可感,而况人乎?况万物乎?」(同上)他认爲,教育便是让人的意识活动、状态处于不失儒家道德规范的过程。

  二、关于教育价值。

  首先,傅玄讨论了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澄而清,动之则流而浊。先王如中流之易扰乱,故随而教之。」(《傅子校补》)既然人性具备贪荣重利的生理选择性和从善的道德性,那麽同时也就具备了可教育性:「虎至猛也,可威而服;鹿至粗也,可教而使;木至劲也,可柔而屈;石至坚也,可消而用。况人含五常之性,有善可因,有恶可改者乎?」(《贵教》)人不但具有可教育性,而且还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夫金木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以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正人在侧,德义盈堂。鲍肆先入,兰蕙不芳。」(《戒言》)环境对人的个体成长也具备极爲重要的作用。傅玄用「朱」、「赤「和「墨」、「黑」分别比喻「善」与「恶」,认爲个体随着不同的环境而获得不同的发展。他对教育作用的局限性也有认识:「今有铅锡之鋋,虽欧冶百炼,犹不如瓦刀(注:此处疑有脱字);有驽骀之马,虽造父驾之,终不及飞兔絶景,质钝故也。土不可以作铁而可(爲)瓦。」(《傅子校补》)这种观点否定了环境决定论。

  据此,傅玄进一步讨论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正心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弥近,而所济弥远。」(《正心》)又説:「古之达治者,知心爲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故先正其心。其心正于内,而后动静不安,以率先天下,而后天下履正而咸保其性也。斯远乎哉?求之心而已矣。」(同上)乡闾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基层组织。傅玄以乡闾爲例,具体説明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笃乡间之教,则民存知相恤而亡知相救。存邻相恤而亡相救,则邻居相恃怀土而无迁志;邻居相恃怀土无迁志,则民必安矣。……乡闾无教,存不相恤而亡不相救,若是者民危。」(《安民》)傅玄进一步指出:「辩上下者,莫正乎位;兴国家者,莫贵乎人;统内外者,莫齐乎分;宣德孝者,莫明乎学。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傅子校补》)在讨论教育的价值时,傅玄并不局限于社会发展的单向作用,他还注意到教育发展的物质前提:「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贪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通志》)这一观点,含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三、对传统法家教育的批判。

  传玄指出:「商君始残礼乐,至乎始皇,遂灭其制。贼九族破五教,独任其威刑酷暴之政。内去礼义之教,外无列国之辅。日纵桀纣之淫乐,君臣竟留意于刑书。虽荷戟百万,石城造天,威凌沧海,胡越不动。身死未收,奸谋内发,而太子已死于外矣。胡亥不觉,二年而灭,曾无尽忠效节之臣,以救其难。岂非敬义不立,和爱先亡之祸也哉?礼义者,先王之蕃卫也。秦废礼义,是去其蕃卫也。」(《大本》)他指出:「齐秦之君所以威制天下,而不能自保其身,何也?法峻而教不设也。」(《法刑》)应当趁着「大晋龙兴」的难得际遇,及时地根本地清除法家教育的流弊。

  四、德威相济的德育论。

  傅玄提出「正德」之教:「夫有正心,必有正德。以正德临民,犹树表望影,不令而行。」(《正行》)「正德」之教的内容是尊儒家之道、贵儒家之教。他认爲儒家的核心内容是义、礼、仁、信、智等五种社会道德范畴。「正德」之教,便以这五种道德范畴爲核心内容。

  傅玄强调,治国安民要德威并举,用惩罚弥补道德教育的某些不足。他説:「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治体》)又指出:「善治民者,开其正道,因所好而赏之,则民乐其德也。塞其邪路,因所恶而罚之,则民畏其威矣。……夫威德者,相须而济者也。故独任威刑而无德惠,则民不乐生;独任德惠而无威刑,则民不畏死。民不乐生,不可得而教也;民不畏死,不可得而制也。有国立政,能使其民可教可制者,其唯威德足以相济者乎!」(同上)针对不同的社会状况,提出了实施德威相济的相应顺序:「治世之民,从善者多,上立德而下服其化,故先礼而后刑也;乱世之民,从善者少,上不能以德化之,故先刑而后礼也。」(《法刑》)

  对于道德修养方法如迁善改过,傅玄发表了深刻的见解:「自非圣人,焉能无失,失而能改,则所失少矣。」(《□□》)他认爲,如果听任错误积累、发展,终会酿成大祸:「积薪若山,纵火其下,火未及然,一盂之水尚可灭也;及至火猛风起,烟火行天,虽倾竭海不能救。”(《傅子校补》)因此要求「闻一善言,见一善事,行之唯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行,远之唯恐不速」(同上)。迁善改过还必须借助正直之言:「古之贤言,乐闻其过,故直言得至,以补其阙。古之忠臣,不敢隐君之过,故有过者知所以致,其或不改,以死继之,不亦至直乎!」(《信直》)又説:「明主患谀己者衆,而无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受之。所以通直言之途,引而致之,非爲名也。以爲直言不闻,则己之耳目塞,耳目塞于内,谀者顺之于外。」(《□□》)可见,改过迁善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人生修养和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关于学习。

  首先,傅玄认爲,学习必须有主观能动性:「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傅子校补》)其次,他强调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逐兔之犬,终朝寻兔,不失其迹;虽见麋鹿,不暇顾也。」(同上)再次,他主张学习活动应有一种较高的境界:「学以道达荣,不以位显」(同上)。

  傅玄坚定地站在儒家的立场,他的教育思想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的教育理论。其中「正心」、「自得」的教育本质观,善、恶道德双重性与生理选择性相结合的人的本质观,因善改恶和「正身」、「正左右」、「正朝廷」、「正天下」的教育价值论,德威相济的理想德育论等等,不但继承发展了儒学的传统教育观点,而且具有浓鬱的时代创新气息。与傅玄同时代的王沉,曾专门写信盛赞道:「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扬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傅玄传》卷四十七)唐代房玄龄也深爲折服,説:「鹑觚贞谏,实惟朝望。」(《晋书·傅玄传赞》)

  关于《傅子》及傅玄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毛礼鋭、沉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中的有关章节等。

西晋傅玄撰《傅子》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