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南宋陆九渊著《陆九渊集》一书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8-21 08:32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陆九渊集》,又称《陆子全书》、《象山全集》。三十六卷。南宋陆九渊著。宋开禧元年(一二〇五),陆九渊长子陆持之编成《象山先生全集》三十二卷;嘉定五年(一二一二),由陆九渊学生袁燮始刻于江西仓司。后人又补入谥议、语录(上、下)、年谱等四卷,合刊爲三十六卷。主要版本有:明嘉靖四十年(一五〇一)五宗沐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四库全书》本、一九三六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和一九八〇年中华书局校点本等。

  陆九渊(一一三九——二九三),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自幼好问深思,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考中进士。历任靖安、崇安主簿、国子正、知荆门军等。他爲官清正,重视教化和学校建设。尝在家乡金溪置槐堂书屋,收徒授学,酝酿心学理论。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与朱熹、吕祖谦等会学于江西鹅湖寺,就修养和爲学展开论辩,「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年谱》)史称「鹅湖之会」。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应朱熹邀请,登庐山白鹿洞书院,讲论《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深中学者痼疾,许多学生爲之悚然心动,朱熹特请将讲义刻石留念。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陆九渊结庐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四方学者云集。次年改爲「象山精舍」。他也被称爲「象山先生」。他认爲「心」爲世界万物産生的根源,建立了以「发明本心」爲主旨的教育学説,世称「象山学派」或「心学派」。生平事迹详见《宋史·陆九渊传》、《宋元学案·象山学案》、《陆九渊集》卷三十三《谥议》、卷三十六《年谱》等。

  《陆九渊集》爲陆九渊著述和讲学语录的汇集。内容包括信札(卷一至卷一七)、奏表(卷十八)、记(卷十九)、序赠(卷二十)、杂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讲义(卷二十三)、策问(卷二十四)、诗(卷二十五)、祭文(卷二十六)、行状(卷二十七)、墓志铭(卷二十八)、程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拾遗(卷三十二)、谥议(卷三十三)、语录(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年谱(卷三十六)。其中论及教育思想主要在信札、语录、讲义、杂著、记等门类中,重要篇目有:《杂説》、《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武陵县学记》、《敬斋记》、《贵溪重修县学记》、《武陵县学记》等。

  与朱熹「理」本论不同,陆九渊建立了以「心」爲本体的教育哲学观。提出「心即理」,断言天理内存于个体的本心之中,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卷二十二《杂説》)。强调「此心此理」的永恒性和不变性,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同上)以此论证封建纲常伦理爲人心所固有,具有永恒价值,谓「皇极之建,彝伦之叙,反是则非,终古不易。是极是彝,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同上)「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卷二十四《语录上》)强调人心只有一个,「心一也,人安有二心?」「人心爲人欲,道心爲天理,此説非是。」(同上)但他指出,人心确实易爲外物私欲所蔽,「是心之稂莠,萌于交物之初,有滋而无芟,根固于怠忽,末蔓于驰婺,深蒙密覆,良苗爲之不殖。」(卷十九《敬斋记》)故要求明心、立心和扩充此心。「人心不明,如何作得主宰?」(卷三十五《语录下》)认爲「心不可汩于一事,只有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被事牵将去。」(同上)推崇孟子的本心扩充説,指出:「孟子就四端上指示人,岂是人心只有这四端而已?又就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憷惕恻隐之心一端指示人,又得此心昭然,但能充此心足矣。」(同上)认爲「彝伦在人,维天所命,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爲圣哲也。」(卷十九《武陵县学记》)意图通过「明心」、「立心」和「扩充此心」,唤起人们的道德自觉性,以培养符合封建纲常伦理的理想人格。他説:「人生天地间,爲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爲学,学爲人而已。」(卷三十五《语录下》)又説:「“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是学已到田地,自然如此,非是欲去明此而察此也。」(同上)突出教育的主体性,强调个体的道德自主性和责任感,重视全民道德意识的普遍提高,称「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同上)。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陆九渊教育哲学的独特个性。

  与心本论的教育哲学相契合,陆九渊继而提出了以「发明本心「爲主旨的道德教育学説。他认爲,一切知识和真理,包括道德知识与是非准则,都先天地具存于人的「本心」之中。他説:「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爲人,而与禽兽草木异焉者也。」(卷三十二《学问求放心》)又説:「忠信之名,圣人初非外立其德以教天下,盖皆人之所固有,心之所同然者也。」(卷三十二《主忠信》),既然「仁」、「忠」、「信」等封建纲常伦理爲人的「本心」所固有,道德教育的作用就不是如何从外部进行灌输,而在于如何「发明本心」,使本心所固有的道德善心发扬光大。与朱熹以「格物穷理」爲道德教育的入手处不同,他主张应「先立其大者」,先从「发明本心」、「切己自反」处入手。认爲「格物」不是向外求索读书,而是内在精神减担,他説:「某读书只看古注,圣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説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减担,只此便是格物。」(卷三十五《语录下》)认爲本心未明而盲目读书,反而不利于道德水准的提高,有损于道德境界的升华,「田地不淨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同上)又认爲「穷理」亦非是穷外物之理,指出既然「心即理」,「穷理」也就等同于「存心」和「尽心」。他説:「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卷三十四《语录上》)强调要时时处处地涵养本心,「若能涵养此心,便是圣贤。」(同上)爲了及时消除物欲私欲对本心的污染和蒙蔽,他还主张应经常从内心深处进行「剥落」工夫:「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淨尽方是。」(卷三十五《语录下》)此外,他特别重视「入孝出弟」的道德践履,主张「明实理,做实事」(卷三十四《语录上》)。所有这些方法和途径都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自主意识,使之成爲宗法封建社会的自觉卫道士。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与朱熹反复论辩中,陆九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他批评朱熹「读书穷理」的爲学路径是「支离事业」,主张优游读书的「易简工夫」。他説:「某尝令后生读书时,且精读文义分明事节易晓者,优游讽咏,使之浃洽,与日用相协,非但空言虚説,则向来疑惑处,自当涣然冰释矣。」(卷十《与朱济道》)声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他还特别重视独立思考,提倡怀疑精神。他説:「爲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卷三十五《语录下》)又説:「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同上)他甚至认爲圣贤经书上所言也不可盲目尽信,「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卷三十四《语录上》)强调一切「道问学」的工夫都必须以「尊德性」爲核心,离开「尊德性」的「道问学」只能是误入迷途,失去治学爲人的根本。他説:「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同上)把「尊德性」的德育当作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将「道问学」置于从属地位,其重德轻智的教育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关于陆九渊的心学教育思想,朱熹及朱门弟子常斥之爲「禅学」。元代朱陆合流者已注意到吸收陆学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明代王守仁则奉陆学爲孔孟道统正宗,加以继承和发扬,提出了以「致良知」爲旨归的教育学説,世称「陆王心学」。心学重视教育主体性,突出了个体的道德自主性和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这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理论发展与社会历史变革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陆九渊集》的研究著作有:崔大华《南宋陆学》,毛礼鋭、沉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和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中有关章节。 

南宋陆九渊著《陆九渊集》一书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