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一书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9-21 08:06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明夷待访录》,原名《待访录》,至全祖望撰《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以及郑性、郑大节父子于乾隆年间刊刻此书时,始以现名流传。一卷。清黄宗羲著。始撰于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完成于康熙二年。在「乾隆年间人禁书类」,(梁啓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但屡爲私家刊刻,至清末民初广爲流布。现存钞本、刻印本有二十馀种。通行本有:清乾隆年间慈溪郑氏二老阁初刻本、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金山钱氏所刊《指海》本、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丰城余氏所刊《宝墨斋丛书》本、宣统二年(一九一〇)上海时中书局铅印《梨洲遗著彙刊》本、一九二五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一九五五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标点本等。一九八五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宗羲全集》也收有此书。

  黄宗羲(一六一〇——一六九五),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馀姚人。其父黄尊素是东林党名士,爲阉党所害。黄宗羲自幼深受东林党人影响。十九岁进京爲父讼冤,当场以长锥刺击仇人阉党许显纯,伸张正义,声震朝野。后遵父遗命从学于刘宗周。明崇祯末,与其他复社名士一起,作《留都防乱揭》,揭露阉党馀孽阮大铖的阴谋。清兵南下,在家乡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被南明鲁王政权任命爲左副都御史等职。前后坚持抗清长达十年之久,历尽艰险,自谓「濒于十死者矣」(《怪説》)。南明灭亡后,屡拒清政府徵召,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清康熙六年(一六六七),恢复绍兴证人书院。翌年,创设并主讲甬上证人书院。康熙十五年至十九年,主持海宁讲席等。其中在甬上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爲清初浙东培养出了一批史学、经学、哲学、文学等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清代浙东学派。所著《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一生著述宏富,多达百馀种,涉及政治、经学、史学、历学、算学、地理等。现存五十馀种,除上面已述外,尚有:《易学象数论》、《孟子师説》、《南雷文案》、《南雷文定》、《南雷文约》等。后人编有《梨洲遗著汇刊》(一九一〇年上海时中书局)、《黄梨洲文集》(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黄宗羲全集》(一九八五年浙江古籍出版社)等。生平事迹见黄宗羲自著《弘光纪年》、《日本乞师记》、清黄百家《先遗献文孝公梨洲府君行略》、清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清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竹桥黄氏宗谱》、谢国桢《黄梨洲学谱》等。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全书分爲二十一篇,计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建都》、《方镇》、《胥吏》诸篇,以及《取士》、《奄宦》各分上下篇,《田制》、《兵制》、《财计》均分一二三篇。据全祖望跋云:「原本不止于此,以多嫌讳弗尽出。」这是十分可惜的。书中《学校》、《取士》上下各篇,是黄宗羲论教育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才思想。

  《学校》篇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学校的职能,提出改革学校教育的设想。作者认爲,学校固然要培养人才,但这仅是「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爲养士而设也」。在他看来,学校还必须承担起另外两种重要的职能:一是「公其非是于学校」。即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应该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讨论决定,以改变「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的专制局面。作者的这一见解,既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是他对于中国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二是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改进社会风俗。作者明确指出:郡县学应重视收藏书籍,加强对书籍刊刻、发行的管理;学官要负责修缮地方名胜古迹及先贤祠墓,拆毁淫祠;郡县学官和蒙师要负起改革风俗习惯的责任,若「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鉴于对学校职能的上述理解,他主张改革学校教育,主要有:第一,讲学与议政相结合。他提出每月朔日,太学祭酒讲学,不仅宰相、六卿、谏议等朝廷大臣要听讲,而且「天子亦就弟子之列」。若「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每月朔望,郡县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衆」。他还指出,太学祭酒和郡县学官,分别由当世大儒和名儒担任,他们不仅要有真才实学,更爲重要的是必须「无玷清议」。否则,「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爲吾师也。”」此外,他还要求郡县学官不应由政府任命,而应该由「郡县公议」産生。第二,普遍设学。作者提出在京师设太学,各府、州、县城设郡县学,城乡广设蒙学,在全国建立三级学校系统,并主张将寺观庵堂改爲书院、小学,以实现「郡邑无无师之士」,「亦无不用之人」的教育理想。这显然已衝破了封建教育思想的藩篱,蕴含着普及教育的思想,对近代康有爲等维新思想家産生了重要影响。

  《取士》上下篇的主要内容是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病,主张改革人才选拔制度。作者指出:「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必须改革。爲此,他提出「取士八法」,即八种选拔人才的具体方法。它们是: 一、科举之法,即是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不过,黄宗羲认爲,必须改革科举制度。要调整考试内容,更新考试要求,对应试者实行逐场筛选,恢复墨义古法等。二、荐举之法,即由地方推荐和中央考核相结合的选拔人才的方法。三、太学之法,即由太学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方法。四、任子之法,即由学校培养品官子弟成才的方法。五、郡县佐之法,即通过在郡县政府部门任职,接受实际锻炼来选拔人才的方法。六、辟召之法,即由中央政府及地方上的官员,在实际工作中考察僚属来选拔人才的方法。七、絶学之法,即选拔精通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各类科学技术人才的方法。八、上书之法,即通过上书来选拔关心国家大事,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政论人才,以及在学术上很有造诣的治学人才。「取士八法」反映了黄宗羲宽于取才、严于用人,重视人才的实际才能,以及注意把人才选拔与培养紧密结合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颇有价值的人才思想成果。

  《明夷待访录》的出现,是我国思想界一划时代的大事,它比法国啓蒙主义思想家卢棱的代表作《民约论》,以及法国资産阶级的《人权宣言》早一个世纪,在晚清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中,起了重要啓蒙作用。「梁啓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説,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佈,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啓超《清代学术概论》)

  研究《明夷待访录》的著作,主要有:《黄宗羲论》(一九八七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季学原和桂兴沅《明夷待访录导读》(一九九二年巴蜀书社)、金林祥《教育家黄宗羲新论》(一九九三年青海人民出版社)、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一九九四年人民出版社)等。 

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一书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