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清陆世仪著《桴亭先生遗书》一书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9-22 08:10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桴亭先生遗书》又称《陆子遗书》,二十二种。清陆世仪著。通行本有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太仓唐受祺北京刊本。

  陆世仪(一六一一——一六七二),字道威,号刚斋,晚号桴亭,江苏太仓州(今太仓)人。明末诸生,少即笃志圣学,务爲明体达用之学,与陈瑚、盛敬、江士韶等结爲文会。二十二岁入郡庠,次年因考虑到当时「天下多故」,今后「一旦出而用世,则兵革之事所不能也」(《文集》卷六《石敬严传》),遂拜石敬严将军爲师,习武并作《八陈发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设馆于家。此后,先后讲学于淮云寺、莳药山房、蔚村、广福山房、东林书院等地。明亡后,絶意仕进,凿地十亩,筑亭其中,自号桴亭,以讲学著述爲业,以孟子爲榜样,自吟「功名温饱成何用,教育英才是楷模。」(《诗集》卷五《读周甫学博近刻三笺赋赠即用韵》)「大江南北,执经门下者数百人,无不倾心诚服,重其德而善良焉。」(《遗书》卷首《陆桴亭先生事略》)除讲学外,积极关心社会民生,饥荒之年与友人约爲同善会,日聚银两以拯灾民,作有《常平权法》、《救荒平议》、《苏松浮粮考》等文,爲民请命;又著有《甲申臆议》、《治乡三约》、《避地三策》等,于农田、水利、兵陈等都有研究,皆切于世用之学。卒后门人私谥尊道先生,又私谥文潜先生。生平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遗书·年谱》等。现存著作多收入《遗书》中。

  《桴亭生生遗书》爲陆世仪著作的彙编,包括:《文集》六卷,《诗集》十卷,《论学酬答》四卷,《志学录》一卷。《月道疏》一卷,附《月行九道图并解》,《分野説》一卷,附《云汉升沉山河两戒图》,《治乡三约》一卷,《制科议》一卷,《甲申臆议》一卷,《苏松浮粮考》一卷,《娄江条议》一卷,《八陈发明》一卷,《桑梓五防》一卷、《常平权法》一卷、《家祭礼》一卷,係节录本,《支更説》一卷,《思辨录辑要》二十二卷。卷首有《尊道先生年谱》、《尊道先生陆君行状》、《行实》。

  陆世仪终生从教,故《遗书》中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论性善和教育的作用。陆世仪採用孟子及理学家的性善説,但涵意不同。理学家常主张性善气质恶,而陆世仪则谓:「人之气质善,舍气质之外无性也。」(《性善图説》)他从《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出发,认爲在未有成形之时,是无所谓性的,只有在「万物化生之时而有形化」,才「万物始各一其性,而有性之名,夫是之谓“成之者性”」(同上)。所以説,性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天固有的。其次,所谓人性善是与物比较相对而言的,「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故曰人之性善。是善也,正以人之气质得之于天者,较物独爲纯粹,故有是善。」(同上)人的气质有仁义等「五德」,物之中亦有五德之目,「而人终处其全,物终处其偏也。」(同上)人与物同有知觉,「而人终处其通,物终处其塞也。」(同上)人与物同有事爲,「而人终处其多,物终处其少也。」(同上)即人的生理官能、知觉、是非判断能力比物高,故其性善。正因爲人的生理官能等优于物,因而,虽然人与物同样万有不齐,但「人可以学问,故万有不齐而可至于齐;物不可以学问,则万有不齐者,亦竟成其爲不齐而已矣。」(同上)説到底,陆世仪的人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天生的善性,而指人具备学习的官能和能力,能从「赋秉偶亏」变爲圣贤。故其性善论就强调了爲学、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正如他在《太极图説讲义》(《文集》卷一)中所指出;「吾辈人人原具有圣人本体,原该人人与天地合德,只爲气质既殊,便不得不用工夫学力,所谓修业也,修之便是君子,……悖之便是小人。」这段话道出其性善论的主旨。

  二、论大学教育。陆世仪义认爲,「学校者,所以教天下之人,学爲治天下之道,而因以共佐一人以治天下也。」(《文集》卷五《学校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当时,「上官之裁抑学校则过甚矣」(同上),学校处于不景气状态。他提出一系列复兴学校教育的措施:第一,应慎选师儒。选师的标准是「以德行学问爲主」(《思辨录辑要》前集卷二十《治平类·学校》),「师得其人,则天下响风,自然人才辈出矣。」(同上)他提出,「宜著爲令典,县官下车之始,即首询士民,邻近地方有才德迈衆可爲师表者,不拘搢绅布衣,县官亲自造庐,敦请诣学,庶几教职得人,育德有效。」(同上)还指出,要选得好师儒,必先尊师:「师道之不立,实由举世不知尊师,」故「师道至于今而贱极矣。」(同上)他疾呼:「师之一字,是天地古今、社稷生民、治乱安危、善恶生死之关也。」(同上)须议爲定制,教师「居于其国,自县官及搢绅以下皆执弟子礼,见藩臬尊官不行拜跪」(同上),做到师在天下则尊于天下,在一国则尊于一国,在一乡则尊于一乡。第二,分科教士。主张国学「决当做安定湖学教法而更损益之」(同上),分经羲、治事两大部份,经义分《易》、《礼》等科,治事分天文、地理、河渠、兵法诸科,各聘请专家名士以爲其长,而学校之师则总而受其成,这样,「爲师者不劳,而造就人才亦易。」(同上)第三,教学内容须有体有用,勿尚虚文。当时学校只讲经义,不讲实学,致使学者学用脱节,不能适应实际需要。故陆世仪提出:「六艺古法虽不传,然今人所当学者,正不止六艺,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皆切于用世,不可不讲。俗儒不知内圣外王之学,徒高谈性命,无补于世,此当世所以来迂拙之诮也。」(《思辨录辑要》卷一《大学类》)他尤倡教习天文、兵法:「或以爲天文、兵法皆当秘也,不当设科于学校者,非也。天文所当秘者在占验一家耳,至于曆数,则儒者所必当究心,何可秘也。兵法后世亦未尝秘,但不以教士耳。然惟不以教士,故今之爲大吏居方面者,皆耳未习金鼓,目不识旌旗,一旦用兵则张皇失措,举军旅之事一委诸目不识丁之武夫,此天下之事所以大坏而不可救药也。」(《治平类·学校》)此外,还提倡教习数学,指出:「数爲六艺之一,似缓而实急,凡天文、律曆、水利、兵法、农田之类,皆须用算学者。不知算,虽知算而不精,未可云用世也。」(《思辨录辑要》卷一《大学类》)第四,应创造较好的条件以养士。指出:「聪明才辨之人,一总埋没不得,只无以养之,便把他天资都弄坏了。」(《思辨录辑要》卷二十《治平类》)建议学校宁隘其学生名额,而勿困之以徭役,宁重其选,而勿夺之以廪饩。

  三、论小学及家庭教育。陆世仪的小学教育主张,针对儿童的生理和认识特点。在教育原则方面,主张对年少者应「与之以宽」(《思辨录辑要》卷一《小学类》),因爲年少时在父兄前终有畏惮,「宽者所以诱其入道也」(同上)。对年岁较大的孩子则须与之以严,以防其于荡不制,宽严因其年力各有妙用。在教材方面,他指出朱熹的《小学》多穷理之事,近于大学;语多出于《四书》、《五经》,且多古礼,不谐今俗;开卷多难字,不便童子学习。主张採《礼记》中之《曲礼》、《幼仪》,参以近礼,择其可通行者,编成一书,用语须针对童子不便读长句的特点,或三字或五字,节爲韵语,务令易晓易行,以便从小知行并进。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儿童多记性、少悟性的特点,主张在十五岁以前,熟读《四书》、《五经》,熟读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歌诀。并提倡根据儿童好动的特点,教其歌诗和习礼,以涵养气质、熏陶德性。陆世仪重视家庭教育,谓「教小儿不但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同上)提出家教必原于朝廷之教,朝廷之教以道德,则家庭之教亦道德;朝迁之教以名利,则家庭教育亦名利。指出应早教,家教始于儿童知识乍开之时;应教之以正,不能教以歪门邪道;应因势利导,宽严得当,既不能使之「流于放荡」,也不能「遏其天机」(同上);应以身作则,端本清源。主张「教女子尤爲至要」(同上),但同时又説女子只可识字,不可使知书义。

  四、论选举考试。陆世仪指出:「制举之见鄙于世也甚矣,识者久已知其非求贤之道」,(《甲申臆议·慎制举》)虽未可遽更,但必有所改观,以服豪杰而得人才。首先,应辨正文体,礼部颁降文式,以安定、伊川爲法,崇实学而黜浮华。其次,应重策议。尖鋭批评考试重前场轻后场的陋习,指出这导致士子不重策论而重八股,束书不读而专背烂时文,结果「出仕之后与出仕之先,学问顿成两截,将何以爲忠君爱国之用,往往至于丧身辱国,非不欲自振,盖生平伎俩实止于此也。」(同上)如果考官重后场,则士子知重经济、留意时务,则学用一致。第三,减少考试次数,以节省公帑,减少奔竞。时值清初用人之际,故还建议,朝廷下求贤书广搜人才,类似开博学鸿词科:「当今之时,宜特下求贤诏书,令在京府部诸臣、在外抚按郡县,会同集议,各举所知,除已入仕外,不论举监士民,务宽其途以求必得,仍择日彙送至京,或天子亲行召对,以观其能,或策以时事,与大臣决其可否,品定其才,授之以职。其有器识絶人者不次超擢,以资大用,务使天下晓然知朝廷所以极意求才之意。而后天下之人即才不及者亦将黾勉竭厥,以赴朝廷之望。」(《甲申臆议·求人才》)

  第五,论读书。《遗书》中有关读书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读书要能疑,「疑处即悟处也,孔子之所谓愤与悱也,然后著人点拨,便如以石投水,无所不纳。」(《论学酬答》卷四《与舜光甥论读书札》)要有所疑必先有所思,「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也。」(《思辨录》卷三《格致类》)故须学思结合。读书要随时做笔记,若有疑羲,以一纸登记,以便质问,亦可用笔记作「自家检点,如严师在侧,如父母在前,一有差失荒废,便生愧耻之念。」(《与舜光甥论读书札》)读书须博约结合,「博者所以爲约也,约者所以守博也。博而能宗,故穷大而不荒;约而能详,故深藏而用昌。」(《文集》卷三《古今文选要序》)须按专题分类读书,如《纲目》等三书所载大致相同,可择其一种用心看过,其他二种不必细阅,点过便是,比如复读,极省工夫。但须三书一齐看,不可看完一部再看一部,以免久则记忆生疏。经济和天文、兵法、地利、河渠、乐律之类书亦应如此读,则「成就自不可量也。」(《格致类》)读书还应能融会贯通,把书中之义理变爲自己的东西:「凡看书,不但要书义明白,须要身心明白;亦不但要身心明白,须要身心与书义融洽贯通,身心即书义,书义即身心,彼此无间,才是工夫,才爲明白。」(《论学酬答》卷二《答王石隐论一贯书即呈介石先生及虞九言夏》)要将学到的知识「一以贯之」。(同上)「贯者,不碍之谓也」。(同上)这就须有自己的心得,「心胸之间恍然若有所得。」(同上)最后,读书应知行统一,「学、问、思、辨、行,步步著力。」(《格致类》》关于所读的内容,陆世仪一贯主张既重经书又重实学,谓「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如《四书》《五经》、《性理》、《纲目》,此所当终身育读者也。水利、农政、天文、兵法诸书,亦要一 一寻究,得其要领。其于子史百家,不过观其大意而已,若欲一一记诵便是玩物丧志。」(《格致类》)他设计了一个自五岁开始的「十年诵读、十年讲贯、十年涉猎」读书法。其「十年诵读」主要读经书之正文,亦读天文、地理、算学等切于日用的歌诀;其讲贯、涉猎之书,则大部份爲实用之书,如本朝事实、本朝典礼、本朝律令、天文书、地理书、水利农田书、兵法书等。要求学者「以上诸书,力能兼者兼之;力不能兼则略其涉猎,而专其讲贯;又不然,则去其诗文,其于经济中或专习一家,其馀则断断在所必读,庶学者俱爲有体有用之士。」(同上)

  《遗书》中的教育思想,涉及各个方面,而其主旨皆爲有体有用,故《四库提要》评曰:「世仪之学,主于敦守礼法,不虚谈诚敬之旨;主于施行实政,不空爲心性之功,于近代讲学诸家最爲笃实。」

  有关的研究资料,有唐鑑《学案小识》卷二、顔元《存学编》卷一、梁啓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沉灌群、毛礼鋭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等。 

清陆世仪著《桴亭先生遗书》一书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