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教育理论著作《礼记》中的《学记》历史介绍

时间:2015-06-27 13:15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学记》,爲《礼记》中的一篇,是迄今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全文仅一千二百二十九字,但内容极爲丰富。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

  《学记》继承儒家德教爲本的思想,它依据商周以来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战国时代关于教育的学説,充分肯定教育的价值,认爲「建国君民,教学爲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即以兴办教育爲治理国家、人民的关键,培养人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它引述商代大臣传説的教言「念终始,典于学」,以证明「重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实践所肯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国策。治理国家的人才必须由教育来培养,因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材成器需要琢磨,人的成才需要进学,教育的作用就是培养品德卓拔、治国有道的君子,并通过他们去「化民成俗」,安定天下。

  《学记》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藏修息游。《学记》説:「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修」和「正业」指教师在校按时讲授的正课,「息游」和「居学」指学生课外活动与自习。《学记》强调课内、课外两种活动必须结合起来。特别是课外活动,更有利发挥学生兴趣、个性、特长,使其对学习産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其学习各种技艺,爲学习「正业」打下坚实而宽广的基础。课外自习,还有利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预时孙摩。《学记》认爲,「预」、「时」、「孙」、「摩」这四者,能使教学获得成功。它説:「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预」,指预见学生可能发生不良行爲并提前採取预防措施,如果在不良现象发生后再去禁止,要收到成效就颇爲困难了。「时」,指掌握最佳时机,适时学习或教育。教学的内容深浅、阶段安排、各种要求,都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徵。不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时机未至或时机已过再进行某种学习,则「勤苦而难成」。「孙」指顺着一定的阶段和进度,即将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智水平结合起来,作爲安排教学过程的依据。可见「孙」又是与「时」紧密相关的。「摩」指学习过程中相互观摩,共同切磋,取长补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的环境有助于学生个体成长、进步。《学记》在强调「相观而善」的同时,也提出「燕朋(亵昵)逆其师,燕辟(邪僻)废其学」的警告,即不良的朋友和环境将起副作用。

  三、长善救失。《学记》认爲,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有四种过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即贪多务博、片面专深、浮躁轻心、畏难却步四种缺点。它们是由于个体心理差异(「心之莫同」)所造成,教师应「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所谓「知心」,即知其心理差异的合理性以及「失」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爲「善」的可能性。王夫之《礼记章句·学记》称:「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救其失,则善长矣。」恰当地解释了《学记》「长善救失」的旨意。

  四、啓发引导。《学记》继承孔子开创的啓发式教育方法和儒家的《诗》教传统,明确提出啓发教育最主要的形式特徵就是「喻」,而衡量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喻」。它説:「能博喻然后能爲师」;「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即譬喻、诱导。《説文解字》注:「谕,告也。凡晓谕人者,皆举其所易明也。……谕,或作喻。」举其易明的通例,就是打比方。比喻的作用,就在以浅近易懂的事理(或物体)説明另一不爲人解的事理(或物体)。《学记》还提出了运用「喻」的具体方式,即:「道而弗牵」(引导学生思考,但不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路);「强而弗抑」(鼓励学生上进,而不是压抑他们的积极性);「开而弗达」(开啓学生思路,而不提供现成答案)。《学记》本身也颇多佳喻,如「蛾术」、「嘉肴」、「善歌」、「撞钟」、「攻木」、「箕裘」等。

  五、教学相长。《学记》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郑玄注:「学则睹己行之短,教则见己道之所未达。」「自反,求诸己也。自强,修业不敢倦。」孔颖达疏:「《兑命》曰:“学,学半”者,上学爲教,音斆(xiào);下学者谓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可知「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本身的学习有益他的提高;教师教育学生受困,反过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又有助于他的提高,这都是就教师本身而言。后来又引申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学记》在阐述教育功能、提出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记载了有关教育制度和管理的内容:

  一、学制与大学教育阶段。《学记》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史料证明,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王城和诸侯国都有官学,至于乡野是否已设学校以及具备怎样的形式和规模,都是尚待探索的问题。但《学记》以託古的方式提出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立学校制度的构想,确实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后世统治阶级正是以此爲依据兴教办学。《学记》又将大学教育的年限定爲九年。其中一、三、五、七年共四级,合爲一段,称爲「小成」;九学年爲一级,也是一段,称爲「大成」。

  二、视学与考试。统治集团对大学教育的管理非常重视。大学开学之际,天子率领百官亲临学宫,举行庄重的开学典礼,祭祀「先圣先师」,使学生入学初就确立爲学志向,爲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天子还定期视察学宫。这些基本上成爲汉以后大学教育的定制。学习过程分九年,规定每隔一年考查一次,以瞭解自己这一阶段学习的情况。针对不同年级和阶段,分别从学业成绩、道德品行两方面进行测试,通常由主管学校的官员亲临主持。第一学年考查学生分章析句的语文閲读能力和品德志趣的高下(「视离经辨志」)。第三学年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专心致志,与学友相处是否和睦相亲(「视敬业乐群」)。第五学年考查学生的识见是否广博,对教师是否亲敬有加(「视博习亲师」)。第七学年考查学生对学业是否具备一定的见解,交接友朋的标准是否合宜(「视论学取友」)。四级考查均爲合格者,可谓之「小成」。第九学年考查学生能否在学术上融会贯通,志向上坚定不移(「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这一级考查合格者,可谓之「大成」。这表明,考试制度已初步体现遵循学习内容的由浅入深和学习者心理的逐步成熟这一教育发展规律。考试以实际的教学效果爲衡量标准,兼顾知识、智力、情意等多方面的测试内容。而且考试的要求也体现了严格、公正的特点。

  三、教育程序及设计。《学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七个方面的要求,并称之爲「教之大伦」。第一件事,开学之初,对先圣先师举行隆重祭礼,以示敬师尊道(「示其道」);第二件事,要教育学生诵习《诗》经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以明习诗言志、当官从政的道理(「官其始」);第三件事,教育学生闻鼓声即打开书箧,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学业(「孙其业」);第四件事,应备好教鞭、戒尺等体罚用具,使学生视而生畏、谨而循章(「收其威」);第五件事,将考查学生业绩置春祭后,以便学生依着自己志趣从容修习(「游其志」);第六件事,经常观察学生言行,但不随便干涉,以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能力(「存其心」);第七件事,考虑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以便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学记》充分肯定教育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制度、教学方式、管理原则等。由于教育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特别强调选择教师和尊重教师的意义。《学记》称「三王四代唯其师」,认爲教师在历史上一直享有崇高地位。教师的职责是教人从政,所以自己必须精通安邦治国的道理,而且,能当教师者才能当长官,能任长官者才能当君王。可见择师不可不慎。《学记》认爲,尊师旨在重道,重道则使人向学。爲了体现尊师,君王不能对任师者施臣下之礼节,而教师给天子授课,也无须面向北方(如臣下朝见天子之礼),天子率先尊师,必将産生重大影响,促使社会形成尊师之风气。《学记》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认爲出色的教育者能赋予学生理想的追求和精神的动力,测量教育效果的尺度,不仅是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增进,最根本的是教师的理想人格赋予学生的影响的深度。 

教育理论著作《礼记》中的《学记》历史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