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关于《墨经》这本书的历史文化介绍

时间:2015-05-24 08:16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墨经》,又称《墨辩》,《墨子》中《经上》、《经下》、《经説上》、《经説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的合称。晋鲁胜作《墨辩注》,把前四篇称爲「辩经」,后世则称爲《墨经》。《大取》、《小取》专讨论名辩之学,《墨经注》未收,近世有人认爲也该算入墨经之内,故有六篇之数。通行本有:清乾隆毕沅《墨子注》经训堂丛书本、清光绪孙诒让《墨子闲诂》商务印书馆初版本,近人梁啓超《墨经校释》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鲁大东《墨经新注》聚珍倣宋本、范耕研《墨辩疏证》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高亨《墨经校诠》北京科学出版社排印本、谭戒甫《墨经分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等。

  关于《墨经》著者和成书年代,向来説法不一。晋鲁胜、清毕沅认爲是墨翟自著;清汪中、孙诒让和近代学者认爲是战国末年墨家三传四传弟子所作;还有一种意见认爲《经上、下》是墨翟自著,或其中一部份《经上》是墨翟自著,而《经説上、下》和《大取》、《小取》则是墨家后学所作。古人著书,不标记著者姓名,因而造成后代种种推测,究竟哪种説法正确,难以得出定论,现在一般认爲是后期墨家发展师説的著作。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后期,公元前三世纪。

  《墨经》前四篇的写作体例在先秦典籍中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经上》约一百条文,《经下》约八十二条文,几乎《经》每有一条,《説》即有相应的一条作解释,文字极其简约,而涵义宏富深刻。《墨经》六篇八千馀字,内容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有关教育思想的内容如下:

  关于教和学辩证关係的认识。《经下》:「学之益也,説在诽者。」《经説下》释:「学也,以爲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智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爲无益也教,悖。」学习的益处,可以从诽谤者身上得到反证。诽谤者以爲「学之无益」,怕人家不知道,「故告之」。企图让人知道「学之无益」,这本身不就是「教」麽?既然以爲「学之无益」,又去教人,岂不悖谬!《经下》又説:「唱和同患,説在功。」《经説下》释:「唱无过,无所周,若焷。和无过,使也,不得已。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而不教,功适息。」用「唱」「和」来比拟教和学,知识多的应该去教导人,而知识少的应该向人学习。教和学是不可分割的,知识浅而不学,功绩必少,知识多而不教,功绩也会息灭,两者必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关于获取知识的条件和过程。一是「知」,《经上》:「知,材也。」《经説上》释:「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人具有知觉本能,有依靠感觉器官感知事物的能力,这就是材质,犹如目之所见,这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条件。二是「虑」,《经上》:「虑,求也。」《经説上》:「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得之,若睨。」虑是思维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而思考的过程,人用知材去思索事物,不一定得到事物本来面目,但毕竟是认识过程的一个开端。三是认识求知过程的「知」,《经上》:「知,接也。」《经説上》:「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对事物的感知接触,能把事物的形象描绘出来,比如目见,能得其真实面目。四是「智」,《经上》:「(古智字),明也。」《经説上》:「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智是由推论去明了一切。人们的知识多从接触现实中来,但须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分析,「以其知论物」,用「智」去推理,就可达到豁然贯通的境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

  关于获取知识的途径。《经上》:「知:闻、説、亲。」《经説上》释:「传受之,闻也;方不,説也;身观焉,亲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三,闻知是通过教师传授得来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无疑是一条捷径;「説」是推理,説知是经过推论得到的知识,即通过不受时空制约的思维,根据已知去推论未知,从而把握新知;亲知就是亲身观察得来的知识,这种感性认识是最基本的。而「传授之」则爲首要途径,可见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于德育的功利原则。《墨经》把道德品质和道德行爲规范赋予「利」的意义,把「功利」作爲衡量一切规范的标准。如对于「仁义」的看法,则赋予了爱和利的价值意义。《经上》:「仁,体爱也。」《经説上》:「爱己者非爲用己也。不若爱马者。」「体爱」是要自己体验爱他人,爱人并非爲用人,而是利人。犹如爱己不是爲用己,不像爱马的人是爲用马。《经上》:「义,利也。」《经説上》释:「志以天下爲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义的目的更是在于利人,立志要把天下人的事当作份内事而兼利天下。其他的道德品质,如忠、孝、礼、信等,也都以「功利」爲原则。如《经上》所説,「忠,以爲利而强低也。」「孝,利亲也。」「礼,敬也。」「信,言合于意也。」它的意思是忠的价值在于爲人谋利要尽心尽职,强毅低下,不懈其事,「爲利」而利民;孝的价值在于「利亲」,奉养父母作爲子女份内大事,进而兼利天下之父母,才算是「孝」;礼主要是讲人际关係中的礼仪,各阶层的人都要相互尊敬;信要讲诚,説话实在,不虚僞。总之,道德教育要以利民爲原则,《大取》説:「功,利民也。」又説,「义,利;不义,害。志功爲辩。」衡量言行的义和不义的标准,是利与不利,考察言行的效果,既要看主观的志,又要看结果的功,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

  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墨经》中有关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的内容约可归纳出十九条,大部份在《经上》、《经説上》中,虽是很原始的数学名词的界説或定义之类,文字简奥,但含有丰富的数学概念。诸如部份和整体,有穷和无穷,同和异,圆和方,虚和实等等,都有细密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归纳出点、綫、面、体、方、圆、平行、重合、相交、相切等完整的定义概念。如《经上》:「体,分于兼也。」《经説上》:一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体」指个体,「兼」指衆体的集合,二者是部份和整体的关係。一虽是二的部份,但二并不等于全体;端(点)是尺(綫)的部份,也不能説綫就是全体。因爲空间和时间是无穷无限的,整体是相对的,故称「兼」不称「全」,可谓用字精当,言简意赅。《墨经》中的自然科学知识,除数学外,以物理学爲最多。主要可分三大类:一是物理学的一般概念,有关空间和时间的约五条,有关运动和静止的二条,还有阐述物质不灭等问题的条目若干。二是力学和几种简单机械,约八条,有应用槓杆、斜面、滑车等原理制成简单机械的描写与説明,物体随遇平衡的理论,有关力学的定义等,理论分析也极爲精湛。如《经上》:「力,刑之所以奋也。」《经説上》:「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力」是「重力」,自由落体在重力作用下垂直下落,这加速度运动,就是「奋」的道理。説得朴实而贴切。三是光学理论知识,可归纳爲八条,全在《经下》,如「景不徙,説在改爲。」是説影的定义和形成,移动的物理现象及实质。「景二,説在重。」是説重影的现象及其原理。「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説在端。」是论述光沿直綫传播和小孔成像的道理。「景迎日,説在转。」是説光的反射现象。「景之小大,説在柂正、远近。」是説物体阴影大小的成因。「临鉴而立,景到,多而若少,説在寡区。」论述平面镜中物与像的关係。「鉴位,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説在中之外内。」论述凹面反射镜成像的原理。「鉴团,景一。」説明凸面反射镜成像原理。其理论之精密,无一不与近代光学实验结果相吻合。

  关于逻辑教育的内容。墨子培养理想人格的「辩乎言谈」,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逻辑学。《小取》篇提出了一个总纲领,説明「辩」的目的和作用是「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辩」的原则是以「类」爲基础,非「类」不辩,通观事物全体「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得出符合实际,实是求是的结论。「辩」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説出故。」相当于一般的逻辑论辩过程,「名」、「辞」、「説」相当于概念、判断、推理,即规定运用概念必须正确,表明判断内容的语言必须清楚,推理要有充分的根据和理由。还有「以类取,以类予」,对「名」、「辞」、「説」的原则规定,即辩説要在类的原则基础上作推断。《小取》篇的逻辑内容是《墨经》中逻辑学説的总汇,《经上》説的「名,达、类、私」,《大取》説的「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妄也」,《经下》説的「推类之难,説在大小」等,都是就名、辞、説的説明。《小取》篇的逻辑体系又是墨家后学同各家论战经验的总结,在《墨经》中,同难者论争的约有二十七条之多,论战内容相当广泛,经过争鸣,墨家既驳斥难者的谬误,又吸取难者的真理,符合人类认识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墨经》这种逻辑思辨的方法论对墨家的教学方法有深刻的影响。

  《墨经》是《墨子》一书重要组成部份,「墨经」之称始见于《庄子·天下》篇,它説:「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墨经》这部书,在魏晋之时引起了嗜谈名理的玄学家们的兴趣,司马彪和张湛都是深通墨经意旨的。鲁胜是晋朝的科学家,曾作《正天论》,纠正当时的曆法,因此他对墨经也极有兴趣,作《墨辩注》,惜已亡佚,仅有叙文保存在《晋书·隐佚传》中。鲁胜之后,能研究者盖少,隐晦千馀年,至清末卢文弨、孙星衍、汪中、张皋文诸学者对墨经进行校勘、整理、诂词、释意等工作,其光辉乃渐显露。最早发现墨经中的自然科学内容的是邹伯奇和陈澧,他们开始援引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知识爲之解説。晚清以来,治墨者林立。有关的研究著作有:梁啓超《墨经校释》,谭戒甫《墨经易解》、《墨辩发微》,范耕研《墨经疏证》,邓高镜《墨经新释》,高亨《墨经校铨》,伍非百《墨辩解故》,还有沉有鼎《墨经的逻辑学》和方孝博《墨经中的数学和物理学》等。 

关于《墨经》这本书的历史文化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