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战国末韩非所著《韩非子》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6-24 23:11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韩非子》,本名《韩子》,唐以后,爲与韩愈区分,故改称。战国末韩非著,由后人所编,共五十五篇,二十卷。在先秦古籍中,窜乱较少。通行本有:明正嘉间刊本,万曆十年赵用贤校刻《管韩合刻本》;清嘉庆二十三年吴鼒据宋乾道本影印《韩晏合编》本,钱曾述古堂写本,光绪二十二年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本;一九六〇年中华书局梁啓雄《韩非子浅解》本,一九七四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本等。

  韩非,出身韩贵族世家。口讷,不善言谈,与李斯同师事荀子,喜刑名法术之学。看到韩国日益贫弱,多次上书谏韩王变法图强,未见用。爲总结「往者得失之变」,乃著《孤愤》、《五蠹》、《説难》等十馀万言,表达自已的政治主张。著作传到秦国,受到秦王政重视,秦爲此加紧攻韩。韩王迫于形势,派遣韩非使秦。韩非上书劝秦王政先攻赵缓伐韩,遭李斯、姚贾谗害,説他「终爲韩而不爲秦」,被下狱,服毒自杀。生平事迹见《史记》中的《老庄韩申列传》、《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表》,《战国策·秦策》,《论衡》中的《祸虚》、《案书》篇等。

  《韩非子》是韩非著述的结集,其中论及教育的篇目有《五蠧》、《显学》、《诡使》、《忠义》、《八説》、《问田》、《八经》、《六反》、《定法》、《孤愤》、《问辩》、《解老》等。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历史进化观的基础上,提出「废先王之教」,禁「二心私学」。《五蠹》篇集中阐述韩非的历史发展观点,把历史分爲「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几个阶段。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认爲时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必须随之变革。它用「守株待」寓言讽刺「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把称颂「先王」的学者、借外力以谋私利的「言谈者」、聚徒而犯禁令的「带剑者」、逃避兵役的「患御者」和囤积居奇的「工商之民」斥之爲危害国家的「五蠹」,主张予以除之。

  韩非认爲「先王之教」,即仁义道德之教,不切实际,无益于国计民生。《显学》篇称儒、墨爲当时的「显学」,「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斥之爲未经「参验」的「愚诬之学」。《八説》篇批评儒、墨的言行同富国强兵的方针背道而驰:「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则国何得焉?修孝寡欲如曾、史,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焉?」在《忠孝》篇里,作者对儒家宣扬的忠孝説进行了尖鋭的抨击:「皆以尧舜之道爲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把私学称之爲「恬淡之学」,把儒家宣扬的仁义道德称之爲「恍惚之言」,他説:「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凡是从私心出发的言行,都不能称仁义。《诡使》篇説:「私者,所以乱法也,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窞处,托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如果「上不禁,又从而尊之以名,化之以实,是无功而显,无劳而富也」。认爲从事私学的都是「教下不听上」、「乱上反世」之徒,必须「禁其行」,「灭其迹」,「破其群」,「散其党」,使教育真正爲变法革新服务。

  (二)提倡法治教育。认爲社会发展变化了,治国的方法要随之变化,对人民的教育也要根据政治的需要而改变。改革的方针就是「以吏爲师」。要求使「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爲勇者尽之于军。」(《五蠹》)其目的是通过实行法制教育达到富国强兵。作者认爲民衆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从私心私利出发处理各种问题。治理天下,就要顺因这种人情,《八经》篇一开头就説:「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爲此,反覆论证爲善去恶要靠法制,不能靠道德感化。《六反》篇有一段比较「严」与「爱」的教育效果的话:「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以此比拟,説明「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法制教育的推行不能靠爱,而必须以「威力」爲基础,「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奸劫弑臣》)。

  「以法爲教」是基于法术思想。《定法》篇对「术」与「法」作了如此概括:「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主按臣下的才能授与官职,考察其业绩是否符合他的职责;法律由官府公之于衆,使赏罚在人民心中都有个准则,百官以此宣传,教育人民。这样「法」与「术」结合起来,法治教育才能贯彻执行。

  (三)培养法治人才。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智术之士」、「能法之士」、「耿介之士」。《孤愤》篇説:「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法治人才同当权的贵戚势力,势不两立。如能任用他们做封建国家的官吏,就能「烛重人之阴情」,「娇重人之奸行」,可以看清贵族复古的阴谋,同复古势力作斗争,对人民实行法治。如果「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五蠧》)。

  (四)注重生活实践经验,讲究道德修养方法。基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爲培养革新变法人才,在教和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可贵的见解。认爲学习要有目的,要讲求「实效」,《问辩》篇説:「夫言行者,以功用爲之的彀者也」,「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爲之的彀,言虽至坚,行虽至察,则妄发之説也」。认爲认识的真僞,思想的正确与否,要以行动的实效爲检验的标准。

  还强调要向实际学习。《解老》篇説:「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所谓「前识」就是脱离实际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没有根据的想当然。人的认识正确与否,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实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并用以指导行动,才能取得成功,「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因此,特别强调实践锻炼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显学》)。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作,把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三者综合成一有机联繫的统一体。同时,由于受战国百家争鸣浪潮的激荡,其思想体系中也夹杂着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今本《韩非子》亦五十五篇,数目相同,但内容未必一致,从学者考证来看,今本《韩非子》大多出自韩非之手,但也有少数他人作品混入。如《初见秦》篇首反映的时代背景与韩非生活的时代不同,其中有些话也与韩非的爱国思想矛盾,显然不是韩非之作。《存韩》篇前半篇是韩非的,后半篇却是别人的。《二柄》篇文句多与《主道》、《扬权》、《内外储説》语句相同,似后人採辑《韩非子》有关篇文凑成的。《人主》节取《孤愤》、《和民》、《爱臣》各篇语句,略加窜改,杂纂成篇,亦是后人增辑的。《有度》篇所谈的历史背景是韩非去世之后的情况,且文中句子又多与《管子·明法》篇同,学者认爲是秦汉间法家文章,一边混入《韩非子》,一边又被钞入《管子》。又如《饬令》篇文句与《商君书·靳令》大半相同,学者也认爲是钞自《商君书》的。他如《内外储説》也有问题。

  有关《韩非子》的研究著作有:门无子《韩子迂评》、卢文弨《韩非子校正》、顾广圻《韩非子识误》、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刘师培《韩非子校补》、吴汝纶《韩非子读本》、高亨《韩非子补笺》、刘文典《读韩非子简端记》、尹桐阳《韩子新释》、于省吾《韩非子新证》、梁啓雄《韩子浅解》等。 

战国末韩非所著《韩非子》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