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南梁刘勰撰《文心雕龙》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7-29 08:02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文心雕龙》,五十篇。南梁刘勰撰。约成书于齐和帝中兴年间(五〇一——五〇二)。通行本有:清《四库全书》黄氏辑注文津阁写本、明何允中《汉魏丛书》刻本、齐鲁书社一九八一年陆侃如和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本和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本等。

  刘勰(约四六五——五三二年)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出生于普通的庶族家庭,未及成年,便失去父母,儘管饱尝贫困、孤单生活的艰难,但依然志学不倦。青年时代,曾跟随佛教僧侣达十馀年,协助整理佛经,广泛阅读佛教经籍,学识大有长进,奠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厚实基础。梁武帝时,才步入仕途。始爲奉朝请,后历任临川王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令、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以及步兵校尉等,世称刘舍人。晚年归心佛教,自愿到定林寺出家,不久即去世。关于他的生平,《梁书》卷五十和《南史》卷七十二的《文学列传》,均有较爲集中的记载。

  刘勰的思想成份十分複杂。从《文心雕龙》的内容来分析,虽然网罗各派、博採衆家,但其思想核心是以儒学爲主的。就其文学教育理论而言,属于儒学派,无可置疑。

  刘勰的著述颇丰,惜其除了《文心雕龙》之外,只有《灭惑论》及《剡县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等流传下来。

  《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教育理论专著。其中,与教育有关的篇目主要有:《原道》、《宗经》、《明诗》、《乐府》、《史传》、《论説》、《诏策》、《神思》、《体性》、《风骨》、《熔裁》、《事类》、《养气》、《附会》、《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和《序志》等。其文学教育思想,可归纳爲如下几个方面。

  」、关于人和教育的本质。

  《文心雕龙》对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夫〔有〕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序志》)刘勰认爲:「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之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爲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原道》)他变换从自然本体讨论入的本质的角度,进而提出以「情」论「性」:「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在此基础上,他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质及其相互关係进行了讨论:「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鑽历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养气》)他抛弃了由善、恶等来讨论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论传统,更加强调了人的自然生理、心理本质,突出了它在人的本质中的位置,注意到性、情之间相互影响及其关係,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历史进步。

  通过对情性等问题的思考,刘勰进而提出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诏策》)对于人的个体而言,教育更深层次的本质意义何在?他説:「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体性》)又説:「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徵圣》)可见,在刘勰的心目中,人的天性是可以改变的,教育的本质便是陶冶、铸造人的情性的活动过程。

  二、关于学习价值和方法。

  刘勰认爲,才能的培养以一定的生理条件爲基础:「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体性》)据此,他讨论了学习在人的才能培养中的价值作用:「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同上)所谓「八体」,是刘勰对不同才能和个性的作家的作品风格所进行的划分。他论证「八体」的屡屡变化,均是由作家的学习所促成的。「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神思》)看来,刘勰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他説:「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才爲盟主,学爲辅佐。」(《事类》)但从根本上説,他承认「习亦凝真,功沿渐靡。」(《体性》)肯定「功以学成」,有其积极的辩证因素。

  围绕怎样培养文学人才,刘勰提出了甚有特色的学习方法理论。

  首先,认爲学习要因性练才。他説:「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程器》)指出了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上的相互差异。既然人与人之间先天就有这种差异,那麽各人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体别》)「因性以练才」结合了文学人才成长的特点,是对先秦儒家「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在学习理论中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认爲学习应当博见取约。刘勰説:「是以将胆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鷄蹠必数千而饱矣。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事类》)又説:「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知音》)他批评当时有的人做不到博见,因而学识肤浅、孤陋寡闻:「(然)以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事类》)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广博地学习,反倒会养成不能专一的恶习,这又要求「取事贵约」:「然则博见爲馈贫之量,贯一爲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神思》)博见取约注意到接受知识过程中博、约结合的辩证关係。

  复次,学习应当慎始积累。刘勰説:「夫才(有)由天资。学慎始习,研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体性》)又説:「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神思》)意思是有良好的开始和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爲作家的才能培养,提供好的基础。

  三、关于作家的才能培养。

  刘勰非常重视作家的天赋。他认爲「才由天资」、「能在天资」,并指出:「人之禀才,迟速异分」(同上)在《才略》中,刘勰对历史上九十馀位作家的天赋,分别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他对天才作家大加赞赏,称赞「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议惬而赋清,岂虚至哉!」(《才略》)惋惜「李尤赋铭,志慕鸿裁,而才力沉膇,垂翼不飞。」(同上)他认爲,文学天才十分难得:「才难,然乎?性各异禀。」(同上)而「知音其难哉!……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刘勰的文学天才论虽然有其命定论的唯心成份,但是充分注意到文学创作与其他脑力劳动的特点差异,以及它对人的才能要求的特殊性(如观察力、形象思维、创造力等),高度重视天才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刘勰十分注意作家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的培养。他説:「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乌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陆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物色》)认爲对客观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作家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的必要前提。

  刘勰又强调对作家进行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他讨论了作家的联想能力:「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神思》)关于「神思」的解释似成定论,一般都认爲是指想象。实际上,它是指联想而不是想象。联想力是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关于想象力,他説:「故思理爲妙,神与物游。……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同上)明确地指出了「神思」和「与物神游」都是作家特别的能力,充分肯定了它们在作家才能培养中的重要性和特殊的要求。

  刘勰论述了对作家进行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他以诗人创作爲例説:「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採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物色》)因此,强调「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费)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织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神思》)作家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杰出的写作才能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集中了将近五分之四的篇幅,对文学创作的小至句斟字酌、大至艺术构思及至风格情采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实质即是怎样提高作家的写作才能的问题。如他提出了通过「洞晓情变,曲昭文体」、「孕甲新意,雕画奇辞」来塑造作品的风骨(《风骨》);确定「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和「归馀于终」三个标准,来进行作品的熔裁(《熔裁》);并认爲「宜正体制,必以情志爲神明,事义爲骨髓,辞采爲肌肤,宫商爲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擒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是「才〔量〕童学文」的重要锻炼方法(《附会》);等等。它们固然是探讨怎样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问题,但实际上反映了对作家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种种要求,以及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性。

  四、关于文学的教育功能。

  刘勰继承孔子对文学教育功能的观点,进行了理论的创新:「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著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这里,刘勰提出了「因文而明道」的命题,揭示了文学的重要功能——「文以明道」。

  刘勰所説的「道」,是指综合多种学説的自然之道,其中儒学之道佔主导地位。《文心雕龙》本身就是「文以明道」的极好范例。他提出:「“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调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标」,《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极)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照明有融。」(《宗经》)可见,刘勰的「文以明道」指出了文学不仅具有阐明自然之道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啓发、蒙养的教育功能。

  据此,刘勰进一步就不同文学体裁和乐府音乐的教育功能,分别进行了探讨。他説:「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爲训,有符焉尔。」(《明诗》)史学的教育功能十分巨大:「原夫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徵盛衰,殷鉴兴废。」(《史传》)对于「乐」的教育功能,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乐府》)《文心雕龙》也有很多篇章论述了文章的审美教育功能。但从根本上,他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教育功能:「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论説》)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口号,柳宗元甚至直接使用「文以明道」的命题,都是这一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看,《文心雕龙》探讨了三十五种文体的写作要求,是一部「文学教材教法」专著。它还多方面评论了两百多位作家的艺术才能及其得失,并因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教育主张,所以,它又是一部文学人才的「教育学」!

  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但是从文学教育的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却极少。李军著《玄儒佛道教育理论比较研究》中有专章论述。 

南梁刘勰撰《文心雕龙》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