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北齐刘昼撰《刘子》一书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7-30 08:50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刘子》,卷帙区分有:不分卷、上下两卷、三卷、四卷、五卷、十卷等。北齐刘昼撰。

  《刘子》著者爲何人,争议颇大,有近十种説法,较有代表性的,是认定爲刘勰或刘昼。王重民等主张爲刘勰所著,近人余嘉锡等主张爲刘昼所著。

  刘勰有《文心雕龙》等著作。他是一位佛教徒,在《文心雕龙》中也时而流露佛家思想。在批判王衍、裴頠「有」、「无」之争的「莫诣正理」时,他试图用「般若之絶境」来予以补证。但通览《刘子》,不见任何佛学或有关佛学的只字片语。《刘子》十分善于评论和利用各种传统和当代的思想,佛学在当时社会意识领域中已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刘子》未对它给予任何评论和利用,可见《刘子》的作者并没有什麽佛教思想。再者,从写作风格上説,《文心雕龙》畅丽明快、富有创见,《刘子》则透彻顺达、富于总结。在讨论人的本质问题时,前者多「情性」并用,而后者多「性情」并提,如此等等,都足以反映《刘子》的作者,不可能是刘勰。

  最早爲《刘子》作序的唐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明确地説:「昼伤己不遇,天下凌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爲刘勰;或曰刘歆、刘孝标作。」刘昼是否「播迁江表」已不可考,但当时「天下凌迟」是事实,刘昼「伤己不遇」亦合情理。《刘子》一书疾呼重视教育、重视使用人才的意见和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失落感慨,与刘昼从事教育活动、举生求仕不果的人生经历有相当的一致性,这也可以作爲此书爲刘昼所撰的佐证。

  因此,有理由认爲,《刘子》应当确定爲刘昼所著。

  《刘子》的版本繁杂,真僞难分。就其书名题署而言,就有《刘子》、《新论》、《刘子新论》、《流子》、《德言》等多种,《金箱壁言》也可能是《刘子》的别称。通行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刘子集校》。

  刘昼(约五一四——五六五),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省阜城县)人。少年时孤贫,但勤奋好学,先师从魏末著名儒学家徐遵明,学习《三礼》、《服氏春秋》等儒学经典。乡里缺少书籍,他便由家乡至京都邺(今河北省临漳县)。时邺令宋世良有藏书五千卷,刘昼请求任其子博士,做起了家庭教师。借此机会,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四十八岁才被举爲秀才,仕途不得志。天统中,卒于家,《北齐书》和《北史》有传,《北齐书·儒林传》和《广弘明集》也有记载。

  《刘子》一书五十五篇,博採儒、道、法、农、纵横、兵、杂等各家思想,「泛论治国修身之要」(明万曆二十年吉府刻《二十家子书·刘子序》),是一部以论述教育问题爲核心的「教育政治学」。其中,有关教育的主要篇目有:《防欲》、《崇学》、《专学》、《从化》、《法术》、《赏罚》、《知人》、《荐贤》、《适才》、《慎言》、《伤谗》、《慎隙》、《戒盈》、《辩乐》、《文武》、《贵农》、《言苑》和《九流》等。

  《刘子》中的教育思想,可归纳爲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本质。

  刘昼认爲:「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崇学》)这是从讨论学习的本质,进而探讨教育的本质。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学习而「明性」、「鉴道」的过程。

  二、关于教育价值。

  刘昼充分肯定人的可教育性和教育的必要性,然后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两个方面阐述了教育的价值。

  (一)教育对人的作用。刘昼发挥孟子的教育思想,认爲「性」比「情」中正,如果听任情欲放纵,就会戕害善良中正之性。他指出:「人有牛马放逸不归,必知收之,情欲放逸而不知收之,不亦惑乎?」(《防欲》)教育对人的个体的作用,就是及时收回那些放逸的情欲。

  (二)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刘昼説:「风者,气也;俗者,习也。……风有厚薄,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爲之风焉;民习而行,亦爲之俗焉。」(《风俗》)他对「风」、「俗」的涵义进行了教育的解释,认爲教育能够革除风俗流弊,淳和民衆之性,并起到风移俗易以正天下的作用。

  三、立法施教的政治教育主张。

  刘昼认爲赏罚在政治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治民御下,莫正于法;立法施教,莫大于赏罚。赏罚者,国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圣人之爲治也,以爵赏劝善,以仁化爱民,故刑罚不用,太平可致;然而不可废刑罚者,以民之有纵也。「(《赏罚》)对于赏与罚的关係,他也进行了详细地讨论。

  四、关于道德教育与修养。

  刘昼把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作爲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以忠孝爲德育的核心。他説:「忠孝者,百行之寳欤!」(《言苑》)爲贯彻其德育内容,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方法。

  第一,顺德修善。刘昼説:「故忠孝仁义,德之顺也。……君子如能忠孝仁义,履信思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思(慎)〔顺〕》)顺其德必须修其善,「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故身恒居善,则内无忧,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慎独》)顺德修善的修养方法,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教育观点,要求顺应本性中的善德,进行人生的自我修养,虽然有其道德先验论的成分,但是强调了依据自身的先天条件,进行善德的自我修养。

  第二,戒盈慎言。刘昼説:「好盈自贤,矜功伐善者,俗之常情,圣人之恶也。」(《明谦》)何以要提倡戒盈呢?他説:「夫含奇佩美、炫异露才者,未有不以此伤毁命者也。」(《韬光》)戒盈一方面是爲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养成谦虚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爲了保护自己免受无谓的伤谗。戒盈要求人们一言一行都要慎重。他指出:「口舌者,祸患之宫,亡灭之府也。语言者,性命之所属,而形骸之所系也。言出患入,语失身亡。」(《慎言)口舌是祸患之藏源,语言是生命之系属。言语稍有不慎,便会导致祸害。怎样才能做到慎言呢?刘昼説:「是以圣人当言而慎,发言而忧,如蹈水火,临危险也。礼然后动,则动如春风,人不厌其动;时然后言,则如金石,人不厌其声。故身无失行,口无过言也。」(同上)

  第三,防微杜渐。刘昼指出:「过者,恐(注:疑爲「怨」之误)之梯也;怨者,祸之府也。祸之所生,必由积怨;过之所始,多因忽小。」(《慎隙》)爲了防止祸害和过错,就要求防微杜渐。他批评有的人不注意生活小节,结果自己导致了大祸临头:「识之暗者,皆以小害易微之事,以至于大患。祸之至也,人自生之。」(同上)还有的人能注意大节,却疏忽了小节,结果在小节上栽了跟头:「故登峭陂而不跌坠者,慎于大也;跨阜垤而好颠蹶者,轻于小也。苟兢其步,虽履险能安;轻易其足,虽夷路亦踬。」(同上)细微过失的积累,常常会酿成不可预料的灾祸。因此,他要求「智者识轻小之爲害,故慎微细之危患,每畏轻微,懔懔焉若朽索之驭六马也。」(同上)「将收情欲,必在危微。……如能塞先于未形,禁欲于危微,虽求悔恡,其可得乎?(《防欲》)

  五、论学习心理及相应教学原则。

  首先,刘昼讨论了学习的本质。他认爲,对于「明性」而言:「人能务学,鑽炼其性,则(木)(才)慧发矣。……人性慧,非积学不成。」(《崇学》)学习的本质是明性的过程。

  其次,刘昼讨论了学习心理中的注意问题。他举例説明,像奕秋这样高明的棋手,之所以战败,主要原因是在下棋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稳定在所从事的活动上。刘昼意识到注意的紧张性:「夫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鋭情于近者,必略于远。由心不并持,则事不兼通;小有所系,大必有所忘也。」(《观量》)部份揭示了注意的集中与分配及其相互关係。

  刘昼还提出了循序渐进和专心致志的教学原则。他指出:「夫还乡者心务其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一读能也。……积渐之所成也。」(《崇学》)他强调专心致志的重要性:「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于听也;声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以瞽聋之微,而听察聪视明审者,用心一也。……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耳而不谛于心。」(《专学》)认爲只有遵循这样的教学原则,才能达到「入神」的教学意境和效果。

  六、论农业、军事和音乐教育。

  刘昼非常重视农耕农桑教育:「是以先王敬授民时,劝课农桑,……则仓廪充实,颂声作矣。虽有戎马之兴,水旱之沴,国未尝有忧,民终爲无害也。」(《贵农》)这在当时是较有远见的。

  关于军事教育,他説:「故射御惯习,至于驰猎,则能擒获,教习之所致也……今以练卒与不练卒交锋,若胡、越争游,不竞明矣。是以先王因于闲隙,大阅简衆,缮修戎器,爲国豫备也。」(《閲武》)

  刘昼也重视音乐教育。他首先讨论了音乐对人发生教育作用的心理机制:「由心之所感,则形于声;声之所感,必流于心。」(《辩乐》)接着,他认爲「雅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很大:「使人心和而不乱者,雅乐之情也。故爲诗颂以宣其志、钟鼓以节其耳、羽旄以制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邪。耳目不倾不邪,则邪音不入。邪音不入,则情性内和。情性内和,然后乃爲乐也。」(同上)「溺音」则会导致人们背叛、欺诈、淫荡、放纵和妄爲。对于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他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先上闻五声、播八音,非苟欲愉心娱耳,听其铿锵而已,将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协律吕之情,和阴阳之气,调八风之韵,通九歌之分。……上能感动天地,下则移风易俗,此德音之音,雅乐之情,盛德之乐也。」(同上)

  七、比较评论儒道教育思想。

  《刘子》是一部集大成的总结性著作,对于传统儒道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儒者,……顺阴阳之性,明教化之本,游心于六艺,留情于五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尊敬其道。然而薄者,流广文繁,难可穷究也。道者,……以空虚爲本,清净爲心,谦挹爲德,卑弱爲行,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裁成宇宙,不见其迹,亭毒万物,不有其功。然而薄者,全弃忠孝,杜絶仁义,专任清虚,欲以爲治也。……道者玄化爲本,儒者德教(注:「教」疑爲「化」之误)爲宗;九流之中,二化爲最。夫道以无爲化世,儒以六艺济俗;无爲以清虚爲心,六艺以礼教爲训。若以教行于大同,则邪僞萌生;使无爲化于成康,则氛乱竞起。何者?浇淳时异,则风化应殊;古今乖舛,则政教宜隔。爲此观之,儒教虽非得真之説,然兹教可以导物;道家虽爲达情之论,而违礼复不可以救弊。今治世之贤,宜以礼教爲先,嘉遁之士,应以无爲是务,则操业俱遂,而身名两全也。」(《九流》)既比较了儒道教育理论各自的优劣,也指出了它们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刘子》历来未受教育史学界重视,研究成果甚爲少见,李军著《玄儒佛道教育理论比较研究》中有专章论述。 

北齐刘昼撰《刘子》一书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