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子》的历史介绍

时间:2015-05-23 09:08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墨子》,墨家学派的著作总匯。《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旧题战国墨翟撰。通行本有:明正统年间《道藏》本、嘉靖三十二年唐尧臣刊本、万历九年书林童思泉涵春楼刊本,清《四库全书》钞本、毕沅《墨子注》乾隆《经训堂丛书》本、桐城吴汝纶点勘诸子七种本、孙詒让《墨子闲詁》光绪二十一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本、宣统庚戌重定本等。

  墨翟(约前四六八——前三七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人,一説宋国人。出身贫贱,擅手工机械制作。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习儒术,博於《诗》、《书》,因不满其「礼」烦琐,另立新説,聚徒讲学,徒属遍天下,形成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学派。他身体力行,具有「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吃苦精神。率徒奔波於齐、鲁、宋、楚、卫、魏等国,宣传其政治主张。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攻宋,他十日十夜赶至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止楚攻宋。墨翟一生,勤勤恳恳,备尝艰辛,「背周道而用夏政」,「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进行「上説下教」。他的学派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其首领称为「鉅子」,墨翟是第一代「鉅子」。据《淮南子·泰族训》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正是带着这样一批徒众去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主张。梁启超説墨子很像基督,「若有人把他钉十字架,他一定会含笑不悔。」(《墨子学案》第六章)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墨子》五十三篇,为研究墨子和墨家思想的基本材料。有关他言行的记载,还散见於《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墨子闲詁》辑有其传略。

  《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翟弟子及再传弟子记述的墨子言行。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以上十説都分上、中、下篇,内容基本相同,为墨家三派各记其闻而成。《耕柱》以下至《公输》各篇记述了墨子和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是研究墨子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料。《经》上、下,《经説》上、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后人称为《墨经》(或《墨辩》)。为后期墨家所著,集中论述墨家逻辑学説,对早期墨家的逻辑思想有新的发展,也包含后期墨家在认识论、伦理学、经济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备城门》以下十一篇,记录墨子对战争防御和製造器械方法及战术措施的言论。有关教育的重要篇目有《修身》、《所染》、《尚贤》、《兼爱》、《非儒》、《耕柱》、《贵义》、《公孟》、《鲁问》等。

  《墨子》一书对教育在治国安民方面的重要作用有较充分的论述。《鲁问》篇説,「一农之耕」「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一妇人之织」「其不能煖天下之寒者一;「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相比之下,「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説,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説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对治国、修行的作用更大。又説,「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相比,自然教人耕更有功效。以此类推,「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所染》篇以染丝为例,譬喻人格是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习染而成。认为人的本性无善恶之分,犹如素丝,「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善恶都是后天习染而成。因此,作为士要选择好仁义的朋友,「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告诫人们,环境的影响,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造成不同的结局,为此必须抱谨慎的态度。

  《尚贤》篇论述人才的标準和选用。《尚贤上》指出,要使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执政的「王公大人」积极推举贤才,才是「为政之本」。贤才的标準有三:「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只要符合这三条标準,「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对无庸之辈,即使身居高位,也要让他下来,「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尚贤下》还提出了「为贤之道」。认为贤士必须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以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天下大治的局面,其中尤以「教人」最为重要。

  「贤士」的三条标準,德行居於首位,其基本要求是「兼爱」。《兼爱》篇集中论述墨子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教育。认为天下之乱「皆起不相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反之亦然。盗贼之起,诸侯之相攻伐,在墨子看来,都是由於亏人自利而不相爱。据此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改革理想,并设想主要通过教育,宣传「兼爱」思想,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墨子把「士」分为两类,一为亏人自利的「别士」,一为爱人若己的「兼士」,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言之,就是「兼以易别」。

  在道德规范中《墨子》十分重视「义」。《贵义》説:「万事莫贵於义。」《耕柱》説:「所为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民。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天志上》説:「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因此要「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於义」。怎样才算「为义」,《天志下》作了回答:「曰兼爱天下之人。」又説,「曰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兼之为道也,义正;别之为道也,力正。」所谓「义正」,就是「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力正」恰好与之相反。

  墨子极力提倡「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七患》説:「风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辞过》説,作为国君,衣、食、住、行都要讲究节俭,「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强调意志锻炼,躬行实践。《修身》篇説:「志不强者智不达」,又説,「雄(勇)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君子以身戴行者也」。重视意志锻炼主要是为培养吃苦耐劳和自我牺牲精神,「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经上》),「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经説上》),因此要求「强力而行」。认为国家安危和治乱,个人荣辱、贵践、贫富、饥饱、寒暖等不在命运,而在於人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对「兼士」而言,行义必须见诸行动,「言足以迁(举)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贵义》)

  「贤士」的第二条标準是「辩乎言谈」。墨子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时时不忘向弟子灌输「辩」的重要。《修身》篇説:「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又説,「慧者,心辩而不繁説。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上説下教。《小取》篇説:「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辩论的根据或标準,二是辩论的规则和方法。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单凭口头上讲的名词概念,而要根据其反映的客观实际,「名」源於「实」,两者相结合才正确。还强调应用类推和求故的思想方法,注意事物或概念的分类,把「故」作为「立名」、「立辞」、「立説」的依据。墨子教育弟子,立论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不可强词夺理。在《非懦下》裡他批评儒者「君子必服古言然后仁」的説法,认为「仁人以其取捨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强调要服从真理,而不是服从「古言」,「辩」的目的就是要「明是非」,「明同异」,从而「处利害,决嫌疑」。

  「贤士」的第三条标準是「博乎道术」。墨家讲的「道术」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除了文史逻辑知识外;还有生产劳动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军事防御知识等等。《非乐上》説:「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生产劳动是求得生存的根本,而从事生产劳动就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法仪》篇説:「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墨家门徒多出身於「农与工肆」,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增长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经上》、《经下》、《经説上》、《经説下》、《小取》、《大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研讨辩论中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晶,其中有阐发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命题,包涵数学、光学、力学、心理学等内容,保存了我国古代教学运用实验法和定义法的最早纪录,丰富了墨家教育内容、墨子还从「非攻」出发,教育弟子学会防御战争的各种措施和製造各种器械的技术。从《墨子》书中的《备城门》以下至《杂守》共十一篇都是墨子回答弟子的记录,其内容非常丰富,诸如城池建设要求,守备设施安排,物质装备,兵力部署,将卒选用,器械製造,武器使用等等,但这部份编简讹脱最多,文字过简,不易卒读。

  《墨子》一书在要求贤士求学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教学思想。它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三,《经上》称:「知:闻、説、亲。」《经説上》解释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説也;身观焉,亲也。」闻知是指通过教师传授得来的知识;説知是指经过推论得来的知识;亲知是指亲身经歷所得的知识。如何辨别知识的真伪,也有三条标準,称为「三表」或「三法」:「上本之於占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一。获取知识的条件和过程,《经上》篇分述了四个方面:一是「知」,指知觉本能;二是「虑,指思维活动;三是「知」,指认识求知过程,四是「智」,指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墨子认为教育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施以不同的内容和方法。《鲁问》篇记载墨子游説列国,学生问他:「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墨子説:「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説书者説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

  先秦时,墨与儒并称显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渐微。魏晋时,《墨子》中的《经》、《经説》及《大取》、《小取》诸篇,引起嗜谈名理的玄学家们的兴趣,张湛、司马彪引《墨经》为《庄子》、《列子》作注,鲁胜曾作《墨经注》,但他们对《墨子》的政论部份并不重视。鲁胜的《墨经注》今已不传,《汉书·艺文志》所云「《墨子》七十一篇」由於长久无人检阅整理,又经汉末及魏晋兵乱,已散佚不全。《隋书·经籍志》记「《墨子》十五卷,目一卷」,但未言篇数。《旧唐书·经籍志》、《宋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及郑樵的《通志》均同《隋书·艺文志》。到清代,据《四库全书总目》载《墨子》虽云十五卷,却仅存五十三篇,较《汉书·艺文志》所记已缺十八篇。这仅存的五十三篇也由於编简的脱烂及钞写刊刻的失误,使文义晦昧难通,乾隆时经毕沅校注始稍稍可读。其时,又有卢文弨、孙星衍、汪中、王念孙、王引之等续为考释,尤以王氏父子最有成绩。孙詒让在前辈及同代十餘位学者校注的基础上完成了《墨子闲詁》,为较系统完整的本子。其他研究著作还有王闓运《墨子注》、吴汝纶《墨子点勘》、刘师培《墨子拾补》、张纯一《墨子集解》、尹桐阳《墨子新释》等。 

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子》的历史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