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的《国语》介绍

时间:2015-05-22 09:29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左氏外传》。二十一卷。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著。通行本有:宋宋庠《国语补音》的明张一鯤刊本、吴郡金氏泽远堂翻刻本、清孔传鐸刊本;宋《天圣明道》本的清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影写翻刻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排印本等。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説復姓左丘,名明;一説单姓左,名丘明。曾任鲁太史。其生平事迹史籍中有关材料不多。最早记载为《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据此,知道他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前。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説:「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入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又班固《汉书·艺文志》説:「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説经也。」他们不仅认为《左传》是左丘明依据《春秋》而作,《国语》亦是左氏所作。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称:「孔子因鲁史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

  《国语》是一部春秋时期的国别史,计有《周语》三卷,《晋语》九卷,《鲁语》、《楚语》、《越语》各二卷,《齐语》、《郑语》、《吴语》各一卷。起於周穆王之叙,止於晋国赵、魏、韩三家合灭智伯,共歷五百餘年。主要记载周、鲁、齐、郑、楚、吴、越等国的事迹和群臣言论,其中保存了若干重要的教育史料。

  《晋语四》记载,晋文公想让阳处父当太子的老师,征求胥臣意见:「其能善乎?」胥臣説:关键在於太子本人,「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竣(俟)。若有违质,教将不入,其何善之为!」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受到教育者的素质制约,教育只能利用其素质,却不能改变其素质。但也不是「教无益」,好比言有美质,加以文采乃善,「故人生而学,非学不入」,通过学习才能入道,「夫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这无疑是最早的较完整地论述教育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的史料。《晋语八》还记载晋悼公任命公族大夫时説的话:「夫膏梁(富贵子弟)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諗(告)之,使镇静者修之。惇惠者教之,则徧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諗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公族大夫负责公族及卿的子弟的教育,因此国君对公族大夫的人选十分慎重,要挑选具有「惇惠」、「文敏」、「果敢」、「镇静」四个方面品质之一的大臣担任。当然,挑选太子的老师要求更高,「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於教也,使为太傅。」这也是较早的选拔师资的史料。

  又如《楚语上》关於贵族教育的科目的史料,也很有价值。楚庄王命士亹作太傅,士亹怕难以胜任,於是去请教贤大夫申叔时,申叔时告诉他太子应习的科目有九种:《春秋》,「为之耸善而抑恶」,「戒劝其心」;《世》(贵族宗谱),説明有德者世显,昏乱者世废,以为鉴戒;《诗》,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礼》,使懂得「上下之则」,便於循规蹈矩;《乐》,荡涤邪念,克制浮躁;《令》,瞭解百官职责和处理政事之要;《语》(贵族言论的记录),知道先王以德治而使民心归附的道理;《故志》(旧史),瞭解国家兴废从而心存戒惧;《训典》(《尚书》主要内容),明白族类亲疏以区别对待。这九种科目即所教授的书目,内容包括政治、伦理、歷史和文艺等方面。申叔时同时还讲述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摄而不彻,则明施舍以导之忠,明久长以导之信,明度量以导之义,明等级以导之礼,明恭俭以导之孝,明敬戒以导之事,明慈爱以导之仁,明昭利以导之文,明除害以导之武,明精意以导之罚,明正德以导之赏,明齐肃以耀之临。」这差不多可以成为宫廷教育的第一个完备的教学大纲。

  《齐语》记载管仲担任相国时,推行改革,实施以「四民分业」的社会教育和「三选」法选拔人才的史料则更为丰富。管仲任相后,建议齐桓公改革齐国行政组织,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即在国都城郊以内按士、工、商三业而分居其职所,野外划分为五属,使农业人口定居。这样,「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使之分业聚居,世代固定在某一职业上。同时,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子就父学,弟从兄学。管仲説:「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这种教育是通过按职业聚居来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对士的教育,文武并举;对农、工、商的教育,则偏重於职业技术训练。管仲还提出「有居处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和「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众者」,从农人中选拔士。桓公採纳了他的建议,并以同样标準,通过「乡长所进,官长所选,公所訾相」的「三选」制,对士进行考察,从士中选拔官吏,直至「升以为上卿之赞」。「三选」法是歷史上比较可靠的取士制度的最早记载,这虽然不是教育制度,但它所规定的取士标準却制约着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而「三选」举贤的制度确实也造成了一种社会教育的氛围,「匹夫有善可得而举」,由此,「故民皆勉为善。与其为善於乡也,不如为善於里;与其为善於里也,不如为善於家。」在士农之乡形成讲道德、习武艺的社会风尚。

  西汉以来,大多数人认为《国语》和《左传》同是左丘明所作,因此称《左传》为《内传》,《国语》为《外传》。自唐代开始有人怀疑这个説法,学术界莫衷一是。今一般的意见是:《国语》可能为各国史官的原始记载,经过史家的整理基本上保存着本来面目,只是详略取捨而已。今本《国语》二十一卷,与《汉书·艺文志》所记相同。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考,卷数「互有增减,盖偶然分併,非有异同」,诸书引文偶有不同,也可能出於传钞之误。三国时韦昭注本《国语解》是现存最早的注本,在它原叙中提到的贾逵、虞翻、唐固等各家注本,已佚,只在清汪远孙《国语三君注释辑存》里辑有其注释若干条。

  有关研究著作还有:清董增龄《国语正义》、汪孙远《国语发正》、黄模《国语补韦》,近人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徐元誥《国语集解》等。 

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的《国语》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