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唐李翱著《复性书》三篇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8-07 10:14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复性书》,三篇。唐李翱著。贞元十六年(八〇〇)撰成,收入所著《李文公集》卷二。通行本有:明毛氏汲古阁《三唐人文集》刻本,成化十一年刻本,清乾隆问《四库全书》钞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李翱(七七二——八四一),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贞元进士,历官校书郎、京兆府司录参军、国子博士兼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卢州刺史、谏议大夫、桂州刺史、潭州刺史、刑部侍郎、户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勤研儒学,又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和复兴儒学的中坚人物。追随韩愈,倡导思孟学派思想,俨然以《中庸》道统继承者自居。激烈抨击佛教,深以爲祸,却又接受佛学观点尤其是将佛学心性学説杂糅于儒学,又融人儒家人性论,尤其是汉唐性善情恶的人性论,形成以「复性」爲追求的人性与教育学説。政治上要求革除弊政,主张史官之职在于劝善惩恶,正言直笔,实载事功。著作有《李文公集》十八卷。《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七七有传。

  《复性书》是李翱的代表作,是专论人性与教育目的、作用和方法的论著,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着重分析人性,论述性与情的关係,説明何以必须灭情复性,以及写作此文的缘由。可视爲全文总论。

  首先,解释何爲性,何爲情,以及性与情的对立消长关係。「人之所以爲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爲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如同水之浑浊,其流必不清;火之生烟,其光必不明。反之,如能使「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欝,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

  其次,説明性情相依、圣人与百姓其性情同,以及造成性有明、惑差别的原因。「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之命也」;「情者,性之动也。」但何以会造成「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的差别?全在于「圣人者,岂其无情邪?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者邪?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第三,指出正因爲圣人能自觉「复其性」,自然就成爲「先觉者」。圣人懂得「至诚」,做到「至诚」,能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因此能「复其性」。「复其性」,并非自外界获取什么,而只是复归人的天性善的本源,「能尽其性而已矣。」以此爲据,如《中庸》所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以此,「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

  第四,强调圣人尽其性进而须尽人之性,而每个人也都能够「至于圣」。「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一切视听言行都循礼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只要做到「圣诚」,人人都可以「复性」、「尽性」,臻于圣人境界。

  第五,説明爲传播孔子之道,而专门撰作此文。自称:孔子之门顔回、子路、曾参都得圣人之道,传子思,子思以《中庸》传之孟轲,此后,性命之书虽存,而学者不能明,不知道之所传。「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絶废弃不扬之道,几可以传于时,「命曰《复性书》,以理其心,以传乎其人。乌戏:夫子复生,不废吾言矣。」

  中篇以问答形式,着重讲述如何复性。可视爲全文的修养论。

  复性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人性摆脱情欲的困扰,又须讲究步骤,注意原则。第一步是达到「无虑无思」的「斋戒」状态,但还不能做到彻底的「静」,而动静不息,其情必生;「如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因此第二步要达「本无有思」的「心寂」状态,「心寂不动,邪思自息;惟性明照,邪何所生?」是人,就无法杜絶闻见和随之而来的外物诱惑,而正确的状态是「其心寂然」,「其心昭昭然」,任凭万物频来,我自心明如镜,不爲所动。「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此谓之「致知」,「知至」而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理、天下平的「参天地」境界。爲保证「心寂」不动,还须做到「慎其独」、「守其中」,做到克制「嗜欲」与「妄情」,做到持之以恒,终岁不违、终身不息。

  下篇立足于人的属性,强调勤勉修养是人类的天职。可视爲全文的结论。

  指出人与万物秉受同一「气」,就此而言,人与物皆物;然而受气而成形,人与物就有区别,人「其所异于禽兽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乎哉?」人秉气而成其爲人甚是难得,而人「生乎世,而又非深长之年也。以非深长之年行甚难得之身,而不专专于大道,肆其心之所爲,则其所以自异于禽兽虫鱼者,亡几矣。」人当自勉,应当「终日志于道德犹惧未及也!」

  《复性书》三篇观点明确,逻辑性强,是中唐儒学人性论的代表作。其对古代人性学説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贡献表现在:汉唐以来爲董仲舒、韩愈所论证的强调人性等级差别的「性三品」説被捨弃,吸取佛教禅宗「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倡导「人之性皆善」的原始儒学人性观的平等精神,更强调人性所具有的教育可能性和发展可能性,以及个体向善的内在自觉,把外在于人、强制人接受的伦理纲常,内化爲内在于人而与人性相一致、爲人们自愿遵守的道德规范。同时,发展汉唐以来的性、情二分説,提出「性善情恶」、「溺情惑性」与「寂心明性」、「灭情复性」这一完整的教育和修养过程,将儒家「慎独」、「诚明」,与佛教「定慧」、「止观」,乃至道家「心斋」、「坐忘」糅爲一体,形成主静的修养理论,重新解释了早期儒家的心性学説,以期使之重得发扬。宋代理学家划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倡导「存天理,天人欲」的人性和教育学説,在此已初现端倪。

  有关研究资料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复性书」条,《中国哲学史资料汇编·隋唐部份》(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版),孙培青《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李翱」篇等。 

唐李翱著《复性书》三篇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