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唐太宗李世民撰《帝范》一书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8-03 08:36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帝范》,二卷,一本作四卷。唐太宗李世民撰。成书于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一説成于贞观二十二年。后世常以武则天《臣轨》与之合刊。《旧唐书》、《新唐书》皆有著录,至宋时已佚其半,元吴莱征云南僰夷时,始得完书。后编入《永乐大典》,清乾隆间四库馆臣复从中辑出。清时又有日本宽文本传入。主要版本有:日本宽文年间(约当清嘉庆间)刊本,清咸丰间伍氏《粤雅堂丛书》据日本传本刻本,一九二四年东方学会铅印罗振玉据日本宽文本校刊本;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乾隆至道光间长塘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校刊本及民国十年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王朝建立者李渊次子,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隋大业十三年(六一九),策动其父起兵反隋。建唐后,封秦王,屡统兵出征,扫平群雄,逐次统一全国。置文学馆,集十八学士,以供咨询。武德九年(六二六),发动玄武门之变,获帝位,次年改年号贞观。适时变更,确定「偃武修文」国策。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爲相,强化中央集权,修订律令,简政裁员,严行考核,发展科举制度,注意吸取庶族士人参政,扩大统治基础。注重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对外防止侵扰,促进四邻间经济文化交流。对内加强各民族间联係。重文教,行崇儒兴学政策,以儒学爲治国指导思想,以道德、学问爲选官标准,重用儒生。大力发展学校,贞观年间国子监规模宏大,常住生员达三千馀,并可容八千人讲学,是七世纪中叶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并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完备的教学制度。注重文化建设,亲自过问修史和整理经书古籍。性好求知,通经明史,能诗善赋,长于书法。其在位期间政绩卓著,以「贞观之治」著称于世。晚年纳谏之心有懈,决策亦有重大失误。一生所著诗文诏令汇爲《唐太宗集》。生平资料见《旧唐书》与《新唐书》之《太宗本纪》,及唐吴兢所撰《贞观政要》。

  《帝范》专爲太子李治而著,爲诫子论政之作,实爲帝王「家训」,其序云:「汝(指李治)以年幼,偏锺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馀每此爲忧,未尝不废寝忘食。自轩昊已降,运至周隋,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其道涣焉。所以披镜前踪,博採史籍,聚其要言,以爲近诫云尔。」言辞恳切,深以继位者爲忧,其意已远远超出一般家训。全书分上、下卷,十二篇,前有序,后有后序。文体骈散兼用,语句典雅优美。各篇名如下: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原有唐贾行注和韦公肃注,今本注无姓名,疑爲元人因旧注而补作。

  「序」。先述帝王之位乃皇天眷命,「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全凭王者「克明克哲,允文允武」得之。次写自己创业之艰难:以弱冠之年,「躬擐甲胄,亲当矢石,夕对鱼丽之陈,朝临鹤翼之围,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剪长鲸而清四海,扫欃枪而廓八紘。」再表撰著之目的:希望太子以史爲鉴,持身治国,「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以保唐朝长治久安。

  「君体」。闸述帝王治理天下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真明而普照。……宽大其志,足以兼苞;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威德致远,慈厚怀民,仁抚九族,礼接大臣,「奉先思孝,处后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建亲」。论述分封亲族对稳固帝位的重要性,列举历史上周、秦、汉、魏各代实行封建与否的得失,强调「封建亲戚,以爲藩卫。」认爲实行分封须注意防止两种偏差: 一是「封之太强,则爲噬脐之患,」导致诸侯反叛朝廷;二是「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隆,」会使帝王孤立无援。如欲既分封置屏,又不致爲害,「莫若衆建宗亲而少力。」

  「求贤」。説明求贤任贤对创业治国的重要作用:「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这是因爲,「舟航之絶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鹤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治国也,必藉匡弼之资。故求之斯劳,任之则逸。」强调要看重人才的价值:「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要求认识人才的特点,注意搜访求索:「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候风云之运;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是以明君旁求俊乂,博访英才,搜扬仄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

  「审官」。论述如何审察、选择、任用官吏,以爲治国安邦之要。以巧匠制木爲喻,先説明「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因材而用:「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再指出:「有轻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劣智者,不可责以大功。」同时,「函牛之鼎,不可处以烹鷄。」小才不可大用,大才也不可小用,量才授官,方能于国于民有益。

  「纳谏」。阐述国之兴衰,其要在于君主能否听取谏劝。认爲「王者高居深视,亏聪阻明,恐有过而不闻,惧有阙而莫补。」因此必须「倾耳虚心,伫忠正之説。」只要其议可观,其理可用,就不必在意其方式方法,不必在乎其身份贵贱。由此造成「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君臣之间无「隔情」的朝风。

  「去谗」。描绘谗佞之徒的嘴脸,指出其危害,告诫后代帝王远谗臣,杜谗言。指出谗佞之臣的若干特征:「争荣华于旦夕,竟势利于市朝」;巧言令色,阿谀奉承,取悦君上;朋党比周,迫害忠良。并分析了谗臣难絶的客观原因:「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説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因此君主应懂得「病就苦而能消」,「命因甘而致殒」的道理。

  「诫盈」。主旨在于反对奢侈,着重説明帝王如奢侈无度,将会招致「倾危」之患。指出,如君主高台深池,声色犬马,骄奢淫逸,必致徭役烦,人力竭,赋敛重,民财匮,农商之业废,人民糟糠不足,「佚乐未终,而倾危已至。」要求帝王「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民不劳,静则下不扰。」

  「崇俭」。説明节俭对于治国理民的意义。提倡效法古时贤君,「茅茨不剪,採椽不斲,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进而要求节制情欲,紧闭耳、目、口、鼻、身五关,「五关近闭,则令德远盈。」荣辱、安危,全击于崇俭与否。

  「赏罚」。阐述赏罚得当于治理国家十分重要。由天有寒暑论及国须有赏罚。认爲治国既要讲仁爱行赏,又须立教令施罚。「显罚以威之,明赏又化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罚之戒民不犯法,赏之劝民安其业。

  「务农」。认爲农业是富国、富家之本,表达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沿袭「仓库实则知礼节,衣食乏则忘廉耻”的思想,强调「食爲人天,农爲政本」。主张禁絶伎巧,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欲反其真,」以养仁义之心,絶贪欲之念。

  「阅武」。指出好战与忘战皆不可取,并説明战备和用兵的目的与原则。认爲:「好战则民彫”,「忘战则民殆」;兵甲「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原则是「农隙以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并赞同孔子「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的告诫,以爲用兵目的在于「利天下」。

  「崇文」。着重阐明文治在战争结束后的必要和重要。认爲天下平定后,治国方针应适时变更:「夫功成设乐,治定制礼,礼乐之兴,以儒爲本。弘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因此主张「建明堂,立辟雍,博览百家,研精六艺。”表明唐前期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并自觉认识到军事行动和文化建设具有不同作用,故须因时而用,有所侧重:「文武二途,捨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

  「后序」。强调十二篇乃帝王施政纲领,坚持之,国将兴;背弃之,国必亡。「安危兴废,皆在兹乎!」进而指出:「非知之难,唯行不易;行之可勉,唯终实难。」知道纲领不难,将其付诸行动却难,坚持实行到底更难。最后总结即位以来的过失,告诫太子以之爲戒。并提醒:「汝无纤毫之功」,尤应崇善广德。「且成迟败速者,国之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之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帝范》十二篇每两篇成一组,其意或相对,或相近,或相辅,叙述某一方面爲君之道,情感饱含,期待殷切,几如耳提面命,宜知宜戒,于常人亦有啓发。日本刊本《帝范》、《臣轨》有柳谷散人埜子苞父宽文八章跋云:「本朝博士读之尤尊之。至若镰仓将军家皆读之,有助治道久,何啻中华而已哉!」

  有关研究资料有:吴云、冀宇编辑校注《唐太宗集》。 

唐太宗李世民撰《帝范》一书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