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北宋司马光撰《温国文正公文集》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08-11 08:55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温国文正公文集》,八十卷。北宋司马光撰。初刻于南宋绍兴初年。常见版本有:《四部丛刊》本《温国文正公文集》、《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司马温公文集》(十四卷)、《四部备要》本《司马温公文集》(十四卷)等。

  司马光(一〇一九——一〇八六),字君实,陝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少聪颖好学,宋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历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知谏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职。宋神宗年间,他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认爲「祖宗之法不可变」,爲旧党领袖,遂出知永兴军,转徙知许州,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达十五年之久。哲宗立朝,起用爲尚书左僕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尽罢王安石新法。其学渊广,博通百家,但归宗儒门,排斥释、老,提倡儒家的伦理教育,要求将儒家伦理直接渗透进寻常家庭之中,所撰《温公家范》成爲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献。朱熹将其列爲北宋道学「六先生」之一。著作除《温国文正公文集》外,还有《资治通鉴》、《温公家范》、《易説》、《大学中庸义》、《注古文孝经》、《易説》、《潜虚》、《稽古录》、《涑水记闻》等。生平史料见《宋史·司马光传》、《宋元学案·涑水学案》等。

  《温国文正公文集》爲司马光部份著述的汇编,主要类目有诗、赋、表、书、啓、序、记、论、章奏、制诏、议辨、策问、评议、史剡、碑志、祭文等。其中论及教育的篇目有《议学校贡举状》、《论风俗札子》、《贡院乞逐路取人状》、《并州学规后序》、《训俭示康》、《才德论》、《不以卑临尊议》、《善恶混辨》、《士则》、《学要》等。

  司马光在哲学上继承汉代董仲舒的神学天命论,把纲常伦理论证成「天」之所命的古今通义和不变教条,并力图从心性角度探讨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説:「天者,万物之父也。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违。父曰前,子不敢不前;父曰止,子不敢不止。臣之于君亦然。故违君之言,臣不顺也,逆父之命,子不孝也。不顺不孝者,人得而刑之。顺且孝者,人得而赏之。违天命者,天得而刑之。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士则》)。认爲人的「智愚勇怯,贵贱贫富」都是天生注定,不可逾越等级名分做出不忠不孝之事;否则,必有「天灾」、「人殃」。既反对孟子「性善」説,又不赞成荀子「性恶」説,持「性善恶混」説。他説:「夫性者,人之所受于天以生者也,善与恶必兼有之,是故虽圣人不能无恶,虽愚人不能无善,其所受多少之间则殊矣。善至多而恶至少,则爲圣人;恶至多而善至少,则爲愚人;善恶相半,则爲中人」(《善恶混辩》)。强调爲学和教育的功用就在于「长善去恶」,指出:「不学则善日消而恶日滋,学焉则恶日消而善日滋」;「善治性者长其善而去其恶,不善治性者反之」(同上)。他还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诠释成「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致知在格物论》)他説:「君子从学贵于博,求道之贵于要,道之要在治方寸之地而矣。」(《中和论》)要求学者能扞御外物,由博归约,返本治心。称:「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安以学爲?」(《学要》)

  如果説「治性」、「治心」的教育功用只是着眼于个人;那麽从社会角度而言,司马光更是把教育视爲一方风俗之根源和一国教化之大本。他説:「臣闻国之致治在于审官,官之得人在于选士,士之向道在于立教,教之归正在于择术,是知选士者,治乱之枢机,风俗之根源也」(《论风俗札子》)。指出择何术以立教、选士直接关係到一方风俗之醇厚与否,提倡以儒家经书人伦劝教后学,强调老庄之学足以「败乱风俗」。他説:「进士将来程试,若有僻经妄説,其言涉老庄者,虽复文辞高妙,亦行黜落,庶几不至疑误后学,败乱风俗取进止」(同上)。他认爲,「学爲化原,法爲治本」,二者在治国安邦中具有相得益彰的功用。「天下所以化在于学,百官所以治在于法。然则学爲化原,法爲治本,兹二者又可忽与?」(《并州学规后序》)

  关于科举和学校改革,司马光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其核心思想是重振儒家伦理本位的教育精神。批评当时科举考试存在着严重流弊,「进士专尚属辞,不本经术;而明经止于诵书,不识义理,至于德行,则不复谁何矣」(《议学校贡举状》)。建议朝廷「以德行取士,则彼贪猾轻躁之人、依附权要枉道求进者,皆爲清议所贬,见弃于时」(同上)。指出「以德行取士」当从学校教育做起,并认爲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楷模。主张严选教授,「州学只许置教授一人,委本州长吏于本处命官中选择无过犯、有节行、能讲説、爲衆所服者举奏补充。若本州无人,则奏乞下铨司选差,委铨司于见在铨选人内拣选,进士明经诸科出身人历任无赃私罪、能讲説经书者奏补充逐州教授。」(同上)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爲举止进行严格管理,教授须每日检查并置簿记录学生的学业情况,并「每月中两次公试,各试所习举业,委教授考校,定优劣等第,具姓名出牓示讫,亦置簿记录。其有过犯者,小过则罚钱,中过则降,大过则斥出学,亦置簿记录。」(同上)他还对当时的科学考试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进士试经义策三道,子史策三道,时务策三道,更不试赋、诗及论。明经及九经等诸科试本经及《论语》、《孝经》大义共四十道,明经加试时务策三道,其帖经墨义一切皆不试,对策及大义但取义理优长,不取文辞华巧,唯所对经史乖僻,时务踈阔者即行黜落」。(同上)这些都是旨在除去当时社会上浮华不实的学风,复兴儒家的伦理教育之实。从终极目标而言,司马光固然期望通过教育造就德才兼备的治国之士,他説:「进取不以才,犹无耒耜而耕也,虽勤灌溉不能生矣。守成不以德,犹既种而无膏泽也,苗藁无日矣」(《才德论》)。但在德才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他表示「宁捨才而取德」(同上)。体现出他对复兴儒家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视。

  司马光还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主张从小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教育的基本训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所撰《训俭示康》,即是以「俭」德教诲其子。他説:「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训俭示康》)教育其子保持「古人以俭爲美德」的优良传统,并告诫説:「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同上)。

  司马光作爲旧党领袖,其教育思想与改革派教育家王安石异趣,但其伦理本位的教育精神受到理学大师朱熹的重视,在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北宋司马光撰《温国文正公文集》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