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关于《龙龕手鑑》这本书的历史介绍

时间:2015-01-06 09:09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龙龕手鑑》,四卷。原名《龙龕手镜》,又名《新修龙龕手鑪》,辽行均编。成书於辽统和十五年(九九七)。版本有山西省文物局藏高丽影印辽刻本残卷、北京师范大学藏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经井斋钞本、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汪氏刊正谊斋丛书本、一九三四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安傅增湘双鉴楼藏宋刊本(四部丛刊续编本)、一九八五年中华书局影印高丽本、 一九八六年臺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此外,一九八八年中华书局出版潘重规主编的《龙龕手鑑新编》,以四部丛刊续编本为底本,而将原书重新作了编排,甚便检索。

  行均,辽幽州(今北京)僧人,字广济,俗姓于。事跡於史无载,据沙门智光於统和十五年(九九七)为《龙宠手镜》所写的《序》,说他“派演青、齐,云飞燕、晋;善於音韵,閒於字书”,可见行均不但是在北方很有影响的僧人,而且是一个文字学家。

  《龙龕手鑑》是一部辨正字形兼注音释义以帮助僧徒识字念经的字书。卷首有智光所写的《新修龙龕手镜序》,对行均编集此书的目的、经过以及该书的书名由来、体例、价值均有所述评。

  隋唐五代之时,印刷术尚未盛行,书籍的流传主要靠人工抄写,而在抄写过程中,俗字讹体流行甚烈,或偏旁更易,或繁简殊方,或笔划屡变。这无疑给僧徒阅读佛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时虽有窥基的《妙法莲华经音义》、慧苑的《华严经音义》,以及玄应与慧琳的《一切经音义》等可供参考,但对这些俗字、误字,都仍难对付。正如智光《序》所云:“郭迻但显於人名,香严唯标於寺号。流传岁久,抄写时讹。寡闻则莫晓是非,博古则徒怀惋嘆。”有鉴於此,行均才“五变炎凉”,於“统和十五年”编成了这部字书。《序》中所提到的“郭迻”、“香严”等音义之作皆为《龙龕手鑑》注文所引。此外,行均还引用了《川韵》、《随函》、《江西随函》,以及基法师(窥基)、应法师(玄应)、琳法师(慧琳)等的音义之作;至如先儒字书、韵书《说文》、《尔雅》、《玉篇》、《释名》、《切韵》等亦皆为取资。此书所收罗的字形,则除取诸上述种种外,注中还提及《旧藏》、《新藏》、梁《弘明集》、《广弘明集》、《西域记》、《百缘经》、《辩正论》、《道地经》等等。由此可知,行均为了帮助僧徒在阅读佛经时排除俗字、讹字的困扰,更好地理解字义、领悟经义,广泛收集了过去各种字书、韵书、佛经音义以及各种写本经卷中的文字,并参考过去的字书、韵书以及音义之作,作了辨正字形、标明音读、詮释字义的工作,花了五年时间,终於编成此书。

  关於此书的命名,智光《序》有云:“矧以新音编於龙龕,犹手持於鸞镜,形容斯鉴,妍丑是分,故目之日《龙龕手镜》。”同时,该书成书后,由於当时“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所以,直到宋神宗熙寧年间一一〇六八——一〇七七)才“有人自敌得之”(沉括《梦溪笔谈》),从而得以在中原广泛流传。又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之名讳,宋刻本便将书名改为《龙宠手鑑》。今本除高丽版影印辽刻本作《龙龕手镜》外,其餘源自宋刻者皆作《龙龕手鑑》。

  该书编製体例较为独特。全书收字二万六千四百三十餘字,若不计各种异体、误字,则有字头一万九千零十五个。其注文凡十六万三千一百七十餘字,全书总计十八万九千六百一十餘字。行均将二万六千餘字分为二百四十二部。其分部原则基本上是按各字的楷体偏旁,只有最后一个“杂部”,收录难以按偏旁归类的杂字。二百四十二部以各部首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卷。卷一收部首为平声的字,有“金”、“人”、“言”等九十七部;卷二收部首为上声的字,有“手”、“虫”、“水”等六十部;卷三收部首为去声的字,有“见”、“面”、“又”等二十六部;卷四收部首为入声的字,有“木”、“竹”、“系”等五十九部。由於卷三篇幅甚小(辽刻本为十四页,宋刻本仅九页),所以宋刻本将三、四两卷合为一册,版心皆为“龙三”,页码连贯而下(见四部丛刊续编本),故《文献通考》误记此书为“三卷”。

  此书对於每个部首所隶属的字,再按其声调的平、上、去、入依次排列。如卷一言部先列“詒”、“譩”等平声字,再列‘詎”、“諂”等上声字,再列“谬”、“谴”等去声字,再列“謔”、“訹”等入声字。其他三卷,虽然其部首为上、去、入各声之字,但各部所隶之字仍依四声排列,如上声卷二水部先列“淹”、“洴”等平声字,再列‘沉”、“涌”等上声字,再列“济”、“泳”等去声字,再列“洑”、“滑”等入声字。对於书中所收的字,则儘量列出所有形体,并分别注明“正”、“同”、“或作”、“变体’、“通”、“今”、“古”、“俗”、“误”等,然后用反切或直音注明音读,再加简明扼要的释义,最后用一个数字标明该字共有几个形体。有时还注明该字之出处或列出其异体。如:

  鏠俗或作正锋今。芳容反。兵刃端也。四。

  銞古钧今。决匀反。均也,法也,陶也。陶、法、均,平无等差也。又,三十斤曰—也。二。

  饵鏗口耕反。—鏘,金石声也。三同。

  痕二俗。知亮反。满也。正作胀。

  误。音倾,侧也,在《西域记》第六卷。

  《江西经》音“含”、“视”二音,《香殿》音呼含反,《新藏》作“”,《音义》作‘”,音含。

  书中所谓“正”,是指规范的合乎传统文字学原则的写法,即标准字形。所谓‘同’,表示其规范程度相同。所谓“或作”或“变体”,是指该字的另一种通俗写法。所谓“通”,是指经过使用已初步得到社会公认并已通行於民间的字形。所谓“俗”,是指流行於民间但还未得到社会的公认、还没有正式通行的写法。所谓“今”,是指当时的通常写法,它的规范化程度也较强。所谓“古”,是指通行於古代而在当时已不通行的写法。所谓“误”,是指必须纠正的错误字形。当然,并不是每个字都有以上各种形体,该书收录的很多字也都只有一种写法。由此可见该书在收集和辨正字形方面成绩显著,可以当作一部辨正字形的异体字字典。

  此书成书后,褒贬不一。褒者说它“音韵次序,皆有理法”(沉括《梦溪笔谈》),“灵光巍然,洵希世之珍也”(钱曾《读书敏求记》),“虽颇参俗体,亦间有舛讹,然吉光片羽,幸而得存,固小学家所宜宝贵矣”(《四库全书提要》)。贬之者则曰:“其中‘文’、‘攴’不分,‘臼’、‘臼’莫辨,……‘’、‘歪’、‘甭’、‘孬’,本里俗之妄谈;‘’、“’、‘’、‘卡’,悉鱼豕之讹字:而皆繁徵博引,污我简编。指事、形声之法,扫地尽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跋龙龕手鑑》)“此书俗谬怪妄,不可究詰,全不知形声偏旁之谊,又转写讹乱,徒淆心目,转滋俗惑,直是废书,不可用也。”(李慈铭《越縵堂读书记》)其实,钱、李两人之指责,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明了该书的编写目的和作用,不知当时俗字讹文之实情,所以不免有点信口雌黄。此书虽有缺点,但却有着其他字书所没有的独特的学术价值,略述如下:

  一、此书广收当时写本中的俗字、讹字,这对於当时僧徒阅读佛经写卷以及今人阅读敦煌出土的写本经卷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例如李氏所指出的“瓠”、“瓢”、“瓤”等字,当时写本又写作“瓠”、“瓢”、“”,行均为了便利读者按形索字,於是将从“瓜”的字归入瓜部,从“爪”的字归入爪部,并在“瓜”字下注明:“瓜部与爪部相滥。”在“爪”字下注明:“爪部与瓜部相滥。”在“瓢”字下还注云:“正从瓜。”可见,此书并非“不知形声偏旁之谊”。又如敦煌写本中的汉字偏旁,如“”与“”、“爿”与“牛”、“日与“月”、“亻”与“彳”、“广”与“疒”、“文”与“支”等往往相混,今天的读者利用《龙龕手鑑》,往往能按形索字,获其音义。更为珍贵的是,敦煌写本中的有些俗字,其他字书不载,而为《龙龕手録》所独有。如其生部有“”字,注“音外”,敦煌《伍子胥变文》“子胥有两个外甥”,斯坦因三二八卷正作“子胥有两个甥”。又如变文《韩朋赋》:“宋王即遣人拴之。”“”字其他字书无载,读者不得其解,查《龙龕手鑑》可知,此字音“其月反”,与《广韵》“掘”字反切相同,可知即“掘”之俗字,以解赋文,词义豁然。(参潘重规《龙龕手鑑新编引言》)

  二、此书收罗繁富,详列各种字形,对其正体、俗体、误字等一一加以辨别,这对於了解唐代前后的文字使用情况和规范化程度、对於研究汉字字形的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工作虽然唐代顏元孙的《干禄字书》早已做过,但颇书内容十分单薄,价值难能与《龙龕手鑑》相比。

  三、此书广徵博引,对古籍的校勘和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所云:“虽行均尊其本教,每引《中阿舍经》、《贤愚经》中诸字以补六书所未备,然不专以释典为主。”他所引先儒典籍也不少,保存了很多宝贵资料,可供后人利用。如卷四页部“”字条引《说文》“面前”为解,虽脱一“”字,但正可证今本《说文》之“面前岳岳”为误。清代沉涛《说文古本考》既据《说文》体例,又据此本所引,断“岳”字乃二徐妄改,这就有力得多了。又如此书卷四食部“餤”字条引《尔雅》“甘之进也”,较今本《尔雅》多“甘之”二字,也为郝懿行研究《尔雅》提供了宝贵的綫索,使他对“餤”字的疏解更为深入了。(见《尔雅义疏·释詁上》“进也”条。)

  四、此书虽多解单字,但有时也把双音词的两个字排在一起进行解释,如金部有“錚鑅”、“鎡錤”,人部有“儸”,车部有“輆”,舟部有“舴艋”等等。这就使它不仅仅是一部字典,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词典的功用。

  五、此书在编排体例上有所改革,例如简化了《说文》部首,将《说文》五百四十个篆文部首改为二百四十二部,而且加以楷化,又多为常用字,易读易记,便於掌握。又如设立“杂部”收录难以按偏旁归部之字,“杂部”实际即相当於一个“难检字表”。

  该书的缺点是对字形的辨正或有失误与疏漏。如金部以“”为“锋”的正字等。同时其编排文字尚未完善。该书虽将部首法与音序法加以综合利用,进一步增强了各字位置的确定性,但同卷中各个部首的排列,同一部中同一声调的各个文字的排列,仍无规律可循,所以检索甚不方便。还有,心部先集中排列从“”之字,然后再排列从“心”之字,这本来可以看出此书编排上的苦心,但其它部首,却没有按此体例加以分列,如衣部将“褒”、“袍”“裴”等字混同排比,不免自乱其例。 

关于《龙龕手鑑》这本书的历史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