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上古以来的文书《尚书》的介绍

时间:2015-05-15 10:21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上古以来的文书,故名。相传由孔子删订为百篇。秦始皇三十六年(前二一一)下禁书令,凡非博士所掌悉烧之。至两汉初书已佚。唯秦博士济南伏胜藏之於屋壁躲过秦火,后取出授徒於齐鲁间,存二十八篇。因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钞写,故名《今文尚书》。有欧阳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三家学。东汉末,欧阳氏本刻入《熹平石经》,成为官定本。相传西汉中期起,先后数次出现用汉以前古文字钞写的本子,故名《古文尚书》,亦称《逸书》。计有: 一、《史记·儒林列传》所言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家传本,多今文十餘篇;二、《汉书·艺文志》载刘向用以校三家学的「中古文」;三、《汉书·儒林传》云汉成帝时张霸所献「百两篇」本伪书;四、西汉末刘歆在《移书让太常博士》文中説,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壁中古文,多逸书十六篇,刘歆请立於学官,引发今古文之争;五、《汉书·景十三王传》载东汉初年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尚书》;六、《后汉书·杜林传》记杜林所得漆书古文一卷,后得贾逵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作注。诸古文传本皆佚,今仅存篇目与少量佚文。今传《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为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賾所献,多二十五篇。唐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於《尚书》独採孔传本,作为官定本颁行全国,并刻入《开成石经》。南宋将《孔传》和《正义》合刻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匯刻於《十三经注疏》中。唐人李汉已疑梅本《尚书》有伪,宋吴棫、朱熹愈疑其中有伪篇,并提出考辨。后经明梅鷟、清阎若璩、惠栋、崔述等人严加考证,断梅献《古文尚书》与《孔传》为伪书,成为学界共识。通行本主要有:明汲古阁刻本,清武英殿刻本,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纂图互注本等。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献,为春秋之前歷代史官所藏重要政府文件与政治论文的选编,时代上起传説中的尧舜,下迄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文章按虞、夏、商、周顺序编排,文体依传统分为典、謨、训、誥、誓、命等数种。约在先秦时代已有定本,编者与编成时代已难详考。汉人认定为孔子编纂,宋以后学者疑其説,歧见至今。当代学者考定有些篇章出自战国儒家之手。今本《尚书》唯西汉今文二十八篇为真,或查阅宋蔡沉《书集传》,篇题下注明「今文古文皆有」者,为真;「今文无、古文有」者,为伪。《今文尚书》篇目如下:

  一、尧典。二、皋陶謨。三、禹贡。四、甘誓。五、汤誓。六、盘庚。七、高宗彤日。八、西伯戡黎。九、微子。十、泰誓(据《史记》所载参以他书所引《泰誓》可连属成文者而成,非伪书)。十一、牧誓。十二、洪范。十三、金滕。十四、大誥。十五、康誥。十六、酒誥。十七、梓材。十八、召誥。十九、洛誥。二十、多士。二十一、无逸。二十二、君奭。二十三、多方。二十四、立政。二十五、顾命。二十六、费誓。二十七、吕刑。二十八、文侯之命。二十九、秦誓。总虞书二、夏书二、商书五、周书二十。

  虞书二篇通过记叙尧舜德行,折射出中国原始教育的一些情况。其一,氏族首领以身作则。《尧典》记叙:「帝尧曰放勛,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皋陶謨》记皋陶与禹讨论「慎厥身,修思永……行有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其二,注意以伦常安民。尧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还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尧典》)《左传》文公十八年释五典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其三,推行生产教育。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舜命弃为农官,教民「播时百穀」(《尧典》)。其四,专门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并成为氏族首领的特权。舜即位后,命夔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其五,民主推举与考试结合,选拔任用人才。氏族首领和各部门主管的确定,採取先推举,再试用,任命后以考核决定升降的办法。尧选鯀治水,「试可乃已」。舜任命禹等二十二人,规定「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尧典》)以上记载掺有春秋战国儒家学者的想象、夸大和附会,但也与原始社会末期的教育状况有一定的吻合。

  夏书中的《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人文地理糅於一书。其中假託五服制度,设计了政教行政体制:在九州土地划分和治理完成的基础上,以王城为圆心,每五百里为一个等级区域,共五个区域(五服),由近及远依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在五百里绥服中,「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设立文教官员,按地区等级向人民推行文教,令民众习练武艺。并设想通过五服制度,使东到大海,西到沙漠,从北到南,四海之内都领受王的「声教」。

  周书诸篇阐述「敬德」、「保民」思想,更多论及教育问题。其一,提出「明德慎罚」,「作新民」的德教思想。表面上仍信奉「天命」,但从夏、殷灭国认识到「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多士》),上天不会授命不明其德者。甚至认为:「天难諶」,「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惟人」(《君奭》)。从牧野之战商军阵前倒戈,认识到「保民」而王。保民除须重民、顺民、惠民外,尚应教民。假周公之口説:「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譸张为幻。」(《无逸》)保惠与训导结合,人民才不会互相欺骗作惑。主张「明德慎罚」(《康誥》、《多方》),「兹迪彝教」(《君奭》),像医生治病一样,让民改恶从善;像护理婴儿一样,使民得康寧。(《康誥:「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最终达到「作新民」。虽也宣称「小人难保」,并以刑杀相威胁,但开始承认人的价值和民众力量。甚至认为,「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於国人」(《君奭》)。推行教育,文王美德也可遍於国人。

  其二,提出对帝王和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出於殷商王朝未保永年的教训,深感统治者继承人的教育事关王朝存亡,反覆列举前人创业艰辛,后辈败家轻易的事例,告诫帝王与贵胄敬学,贵族与大臣重教。首先,强调帝王与贵胄教育要及早施行。周书诸篇多训诫成王之语。《洛誥》説:「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熖熖,厥攸灼叙,弗其絶。」诫成王慎交友,及早防微杜渐,勿待火苗燃成大火,救也迟。《召誥》更提醒曰:「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其次,注意帝王与贵族的家庭教育。引用古谚:「牝鷄无晨,牝鷄之晨,惟家之索。」説明商紂疏於治家,「惟妇言是用」,以致败家亡国(《牧誓》)。周公告诫其弟封:「亦惟君惟长,不能厥家人。」(《康誥》)身为君长,却不能教育家人,是失职,将致杀身。再次,认为对帝王、贵胄主要进行品德和治术教育。 一是恤民。要求「无胥戕,无胥虐,至於敬寡,至於属妇,合由以容。」(《梓材》)并指出,殷代中宗、高宗、祖甲几个君主,或「时旧劳於外,爰暨小人」,或就是「旧为小人」而「爰知小人之依(隐痛)」。因此就「能保惠於庶民,不敢侮鰥寡」。故能分别享国七十五年、五十九年、三十二年。(《无逸》)二是敬业。要求「君子所其无逸」。正因为晚殷诸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教训深刻。故决不能「淫於观、於逸、於游、於田」,更不可像殷紂那样「崇饮」,而应学贤君,「治民祗惧,不敢荒寧。」(《无逸》)后辈有义务完成前辈开创的基业。

  其三,阐述了道德教育思想。宗法制於周而完备,在道德教育中形成「孝」、「恭」观念。孝的内涵首先是奉养父母。周公誥命殷旧民曰:「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酒誥》)其次是对已故父母的尊崇,即「追孝」,既应缅怀、祭享,更须遵其德业而不悖。对兄长则须恭。周公诫其弟封説:为弟要「克恭厥兄」,否则,「不孝不友」,乃是「元恶大憝」。如果子弟不能孝、恭,父兄即可随意处置:「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於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康誥》)孝恭规范具有一定强制性。关於道德修养方法,提出自省原则。推崇殷代中宗、高宗、祖甲和周代文王听到小人怨駡时,表现为「皇自敬德」,更恭谨;有了过错,承认「朕之愆」。要求学会遇事自省自律,并以之作为一般准则:选、任官员,夏商是以「三有宅」、「三有俊」为标准,从政事、理民、执法三方面考察。周代进而是「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立政》),更深入考察其三方面活动中思想动机的无邪、内心活动的纯正。同样,犯小罪而不知反省,一意孤行,就该杀;犯大罪而知反省悔过,也不可杀。(《康誥》:「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道德修养以动机为上。关於道德修养过程,认为:「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多方》)个人修养是循着「自作」、「尔室」、「尔邑」即自身、家室、邑里的过程实现的。

  《尚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德教,成为后世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有关研究著作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宋朱熹《尚书纲领》、蔡沉《书集传》。明梅鷟《尚书考异》始证《古文尚书》之伪,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断其为伪,惠栋《古文尚书考》、崔述《古文尚书辨伪》、丁晏《尚书餘论》完善伪辨。亦有清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为伪书辩护。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採辑颇多,较为完备,有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 

上古以来的文书《尚书》的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