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战国晚期关于《周易》的介绍

时间:2015-05-16 08:12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周易》,又名《易经》、《易》,十二篇。有「经」与「传」两部分。「经」即《周易古经》,分上、下两篇,大约成书於西周初期;「传」即《易传》,又称《易大传》、《十翼》,大约著成於战国晚期。通行本主要有:一、东汉郑玄注本,有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郑玄周易注》,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山东书局刻《通德遗书可见录》本《周易郑注》;二、魏王弼、晋韩康伯注本,有清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唐孔颖达正义);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有明万历中刻《秘册汇函》本;四、唐史徵《周易口诀义》,有清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四库全书》钞本;五、清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注》,有清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平湖孙氏映雪堂刻本等。

  《周易》经、传之作者与撰著年代素有歧説。《易传·繫辞下》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紂之事邪?」疑其作於殷周之交。司马迁著《史记》云:「伏羲作八卦」(《日者列传》);「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太史公自序》);「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説卦》、《文言》」(《孔子世家》)。以为伏羲创八卦,文王作卦爻辞,孔子序《易传》,汉唐间以之为权威性论断。北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始疑「《易传》非孔子之作,亦不出於一人之手」。后经清人崔述、姚际恒、康有为等,现代顾頡刚、李镜池、郭沫若等考证,《易》非出於一人、成於一时,成为共识。近年,随考古学发展,学者倾向於认为《易经》是歷经筮者整理的筮书,凝结着远古先民的智慧。「《周易》古经大抵成於周初。其中故事,最晚在文,武之世。」(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琐谈》)《易传》则为儒家后学陆续著成,「大都作於战国时代」,亦「不出於一人之手」(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通説》)。其中的《説卦》、《序卦》、《杂卦》写成较晚,「或许在汉初,或许晚到汉宣帝」(杨伯峻《经书浅谈·周易》)。

  「易」曾为筮书之通名,《周易》曾与传説中的筮书《连山》、《归藏》合称「三易」。《周易》为周代筮书,故名《周易》。《周易》之「易」,有简易、变易、不易数义,亦云易为掌筮之官,故以之名书。其本为占筮书,孔子则视其为哲学著作,此后汉人以象数解之,魏晋玄学家则借以谈玄,更有宋人主河图、洛书之説,将其演为方士之书。但书中载录了不少殷周故事,是研究当时社会歷史、思想、风俗的宝贵材料。而《易传》可视为「出现最早的、颇有可採的《易经》注解」(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自序》)。也是研究战国后期儒家思想的重要材料。《周易》经、传也包含有不少教育资料,以下分述之。

  《易经》通过卦的排列、卦形变化及卦、爻辞来喻示哲理。其基本符号为阳「一」与阴「一」,两个符号作不同组合迭作三层,共有八种组合,产生八个图形,即为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体。八卦中任意两卦相重,又组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乾》、《坤》二卦各多一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共六十四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条爻辞,组成《周易》「经」的部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以《乾》、《坤》为始,以《既济》、《未济》为终,喻示事物从发生,中经或通泰或悔吝的发展阶段,以至完成(「既济」)的全过程;而事物的完成阶段又意味着一个新过程的开始(「未济」)。六十四卦的体系呈开放状,表示事物发展的未有终穷。《易经》论及以下教育问题。

  「涣其躬」与「涣其群」——对教育目的与作用的论述。《涣》卦六三爻爻辞云:「涣其躬,无悔。」指水流荡涤其身,以喻人的自新其德,「自新其德者,当可无悔。」(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二二九页)与《礼记·大学》引商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寓意相同。「涣其躬」不是最终目的,后一爻六四爻又云:「涣其群,元吉……」指水流荡涤群众之污垢,使获新生,因而大吉。即如《大学》引《康誥》云:「作新民」。《蒙》卦九二爻也説:「包蒙,吉。」「包蒙」有容纳蒙昧,一体施教的意思,《説苑·杂言》载孔子言曰:「受恶不让,似包蒙。」「涣其躬」与「涣其群」是个完整过程,与《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意相同。

  「谦谦君子」——对教育目标的设想。《易经》第一卦《乾》就提出「终日乾乾」的「君子」形象,并借「潜龙」、「亢龙」等「龙」的不同态势,隐喻君子立身处世所应取的姿态。《观》、《谦》、《剥》等不少卦也都论及君子,并常与「小人」对举,以论其职责与使命。首先,君子以教化天下为己任。《观》卦九五爻:「观我生,君子无咎。」孔颖达疏曰:「九五居尊,而观为主;四海之内,由我而化。我教化善,则天下有君子之风;教化不善,则天下著小人之俗。」其次,君子应自强不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虽处危境,也无咎灾,终将如「潜龙」,腾飞有日。其三,君子应是「谦谦君子」。一是不矜不傲。《谦》卦九三爻:「劳谦,君子有终,吉。」六四爻:「无不利,撝谦。」即使大有功劳於国家,也不自伐。再是保持行为的适度。「亢龙,有悔」,就是由於不懂得凡事不可太盈的道理。其四,君子应重德轻利。《剥》卦上九爻:「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君子不取货利,其德日广。所论述的君子形象对儒家人格理想很有影响。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对教学原则的理解。《蒙》卦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则不告。利贞。」首先,将「我」与「童蒙」对举,认识到教学和教育过程由教导者(我)与学习者(童蒙)两方面的活动所组成,舍其一方,则无以成教。《易传·蒙彖》解释説:「“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志应」,即指教、学双方的相感、相应。其次,强调学习者积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提倡「有来学而无往教」,学习者须就师而学。初求问,则告之;反覆求问相同问题,便是在狎瀆教导者,就可不再教告。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论语·述而》)是其发展。

  「童蒙,吉」——对早期教育的倡导。《蒙》卦六五爻云:「童蒙,吉。」要求及早施以启蒙教育,方能大吉。童蒙指年幼无知,一方面,是为赤子,「纯一未发,以听於人」,最易收致教育之功;另一方面,「若人蒙穉,未知所适也」,具有可塑性(程颐《周易程氏传》第一)。如《易传·蒙彖》言:「蒙以养正,圣功也。」而童稚之人自身不能启蒙,启蒙有赖於「我」,而「我」也有责任启其蒙昧。《蒙》卦「发蒙」、「包蒙」、「击蒙」等概念的提出,表达了对「正蒙」的重视,也成为后世早期教育思想的基本范畴。

  「闲有家,悔亡」——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家人》卦初九爻:「闲有家,悔亡。」闭门以木严拒之称为「闲」,以之喻谨慎治家,心存戒惧,防患未然,就不会有悔。下一爻九三爻又云:「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嗃嗃,代表忧患之声。治家常怀忧患,虽有悔厉,终成善果。反之,全家妇子笑乐无节,无所忧心,终将罹难。故上九爻云:「有孚威如,终吉。」治家不懈,终可得吉。家庭教育的关键又在何处?六二爻説:「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要想治家而无所失坠,全在於家中妇人的克尽妇职。家庭教育的成败就全繫於妇女一身。妇女在家庭中有责任,却无地位。《家人》卦启发了后世儒家的妇女观和家庭教育观。

  《易传》由《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繫辞》上下、《説卦》、《序卦》、《杂卦》七种共十篇所组成,称为「十翼」,以其为经之羽翼。《文言》专释《乾》、《坤》二卦卦辞。《彖传》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彖意断,即断一卦之义。《象传》释卦名、爻辞。以上三种归附於有关经文之下。《繫辞》为《易经》通论,内容庞杂。《説卦》专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所象之事物。《序卦》释六十四卦顺序。《杂卦》説六十四卦卦义,不依顺序,错杂释之,故曰杂。以上四种单独篇,列於经文之后。其中主要论及以下教育问题。

  一、生生不息的社会与教育。「生生之谓易」(《繫辞上》)是《易传》宗旨,认为自然、社会无不如此。「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从伏羲氏「以佃以渔」,到神农氏制作耒耜,并开始商品交换,再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产生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新旧更替,文明以成。同时,通过「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类思维发展起来。相应地,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之类「人道」也随之而立(同上)。人道之立意味着教育之立:「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彖》)以为人道与天道相通,人伦与教育均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教育於人就是自然而然的。本此,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继用阴阳变化之道而成就善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繫辞上》)包含着顺应人的发展而教的思想。对於教育过程就认为:「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同上)指出教育是日新日进,生生不已的过程。对於培养目标则认为,君子是天道的体现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反覆强调:「君子以经纶」(《屯象》)、「君子以振民育德」(《蛊象》)、「君子以教思无穷」(《临象》)和「君子以自昭明德」(《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提出对人格理想的多方面要求。

  二、对立统一的教育过程。《繫辞上》説:「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任何事物都因矛盾而有运动和发展。矛盾即所谓「睽」,睽乃是「乖异之名」,正因为存在着差异、对立和排斥,才有统一可言,而「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睽彖》)睽的思想方法要求把教育视为矛盾过程,如教化中的上与下、尊与卑,教学中的教与学,修养中的动与静、精义与致用等。正因为有矛盾,才有统一,才有发展与变化。《序卦》説:「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难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事物(包括教育)就这样处在产生矛盾——解决矛盾——又产生矛盾……的动态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繫辞下》)矛盾无限,运动无限,发展无限。矛盾的化解又是靠「感」。感就是矛盾双方的共同作用,这也是普遍法则:「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既然万物皆感,治理天下就应借助於「感人心」的教育手段。而在教育实现过程中,感与被感双方处在相互联係与作用的状态中,「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繫辞下》)。而且从卦象看,咸为,下艮上兑,艮为山、为阳、为刚、为男,兑为泽、为阴、为柔、为女,咸卦柔上刚下是「男下女」。表明感与被感的主次地位常常变换,感方不仅须重视被感方,且可取益於被感方。所谓:「君子以虚受人」(《咸象》),「损上益下,民説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益象》)教育过程更应注重调动被感方的能动性。

  此外,《易传》提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的家教思想(《家人彖》),「“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的女教观(《恒象》),「物穉不可不养也」(《序卦》),「蒙以养正,圣功也」的儿童教育思想(《蒙彖》),均对古代教育产生过影响。

  《易经》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渊源,而《易传》则以其教育辩证法与《礼记》诸篇教育论著共同完成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

  有关研究著作主要有:《子夏易传》、汉焦赣《易林》、京房《易传》,魏晋《向秀易义》,宋张载《横渠易説》、程颐《周易程氏传》、朱熹《周易本义》,清李道平《周易集纂疏》、孙星衍《周易经传集解》、王夫之《周易稗疏》、黄宗羲《易学象数论》、焦循《雕菰楼易学五书》、朱骏声《周易六十四卦经解》,近人杨树达《周易古义》、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于省吾《周易新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周易探源》等。 

战国晚期关于《周易》的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