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关于《周礼》一书的历史文化介绍

时间:2015-05-17 09:20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周官传》。四十一一卷。东汉郑玄以为出自西周,为周公所作。宋胡安国、胡宏父子认为係西汉末刘歆受王莽之命伪作。东汉何休以为乃是战国时人附益之作。今人洪诚採朱谦之等,从语言学角度断为「成书最晚不在东周惠王后」(《读〈周礼正义》》,见《孙詒让研究》)。金景芳考定其书什九为西周旧制,无可怀疑。係东迁后某氏所作,作者得见西周王室档案,也增入个人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形式的设想,「基本上是西周歷史条件下的各种现实的政治制度」(《经书浅谈·周礼》)。秦始皇焚书,是书亦在被禁之列。约在汉文帝时已发现部分材料,司马迁著《史记》曾加引用。武帝时河间献王从民间得之,后一直藏於秘府。俟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方得著录。是时《冬官》一篇已佚,以《考工记》补之,遂成完帙。并以之作为新莽政治的理论依据。王莽改制失败,亦随之黯然失色。后由刘歆弟子杜子春以之讲授於终南山,郑众、贾逵受业焉,遂得以传世。直至郑玄继马融之后为之注,方得大放异彩。通行版本主要有:一、东汉郑玄《周礼注》集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诸家旧注而成,以《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为佳。二、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合魏晋六朝诸家之説而成,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好。三、清孙詒让《周礼正义》博採宋元明清各説疏通折衷而成,有光绪三十一年铅印本、民国二十年笛湖精舍刻本、《四部备要》本,而以中华书局新校《十三经清人注疏》本最善。

  《周礼》是一部为改革和建立国家政治制度提出规划方案的著作,涉及国家行政体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资源与农商制度、乡里组织制度、司法制度、文教制度等众多方面,文繁事富,规模宏大。全书设想在最高统治者——王的统领下,规定国家各方面的政务,用六官区分为六部份,顺序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每一官均以「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数语冠首,説明设官目的。其下,则具体説明各官职责、权限、作用和属员。天官称冢宰,大宰主之,为六卿之首,百官之长,总揽天下政务,佐王治国,属下有自副职小宰至屨人、夏采等六十二职官。地官称司徒,大司徒主之,为六卿之一,掌民众教化、土地、赋税等,属下有自副职小司徒至饎人、槀人等七十七职官。春官称宗伯,大宗伯主之,为六卿之一,掌礼仪、宗庙祭祀、学校教育等,属下有自副职小宗伯至都宗人、家宗人等六十九职官。夏官称司马,大司马主之,为六卿之一,掌军政,统领军队,属下有自副职小司马至都司马、家司马等六十九职官。秋官称司寇,大司寇主之,为六卿之一,掌狱讼刑罚等司法政务,属下有副职小司寇至都士、家士等六十五职官。以上各官均先叙其官名、爵等、员额,再分述职掌。冬官全亡,以《考工记》补,体例有异:分工匠之职为三十一种,六大类,即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搏埴之工。六官分职,共计为三百七十八职。与教育关係较密切者,为地官、春官两部分中所规定的教育体制、学校制度、教育行政管理等内容,和其间所体现的文教政策、教育管理思想。

  一、文教政策。在有关教育制度的条文中,体现了重视教育,然而国与乡有别、乡与遂有别、贵族与平民有别的文教政策。王的辖地王畿划分为「国」与「野」两大部份。国即王城,环绕国相当距离内的地区称「郊」,郊内设六乡。郊以外一定地区称「野」,野内设六遂。各乡设有乡师,「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乡大夫,「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并规定有六礼、七教、八政、三物(六德、六行、六艺)等教育内容。各遂却未规定设学立教之事。野的首长遂人和各遂首长遂师、遂大夫的职责为「教甿(民)稼穡」和「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地官·司徒》)主要施行生产和法令教育。与乡的教育相比,国中贵族教育又更专门化:专设学校——国学,专设教育管理机构和各级教官专掌教事,教育内容也更丰富而专深。国、乡、遂分别设教,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

  二、教育行政。国家教育事业的最高领导者为大宰。大宰为群官之首,总揽「六典」之政,其中有「教典」。又通过其副职小宰督责属下的教育行政官员的工作。教育行政分为中央与地方两部份。中央教育行政由春官宗伯主之,属下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是中央官学教育的具体主持者。其下有小乐正、乐师等教育职官,分掌教事并兼教师。地方教育行政归地官司徒负责,司徒故又称「教官」。其副职小司徒主持具体工作。其下按乡、州、党、族、閭的地方行政组织,由乡大夫、乡师、州长、党正、父师、少师等各级官员兼掌民众教育。教育行政制度体现出政教合一、官师一体的特点。

  三、教育制度。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部份制度组成。学校制度分国学与乡学两部份。国学设於王城,为中央学校,为贵族子弟而设;乡学设於乡里,为地方学校,为下层统治者与庶民子弟而设。乡学兼行社会教育职能。国学教育内容丰富,有:(一)乐德:中和、祗庸、孝友;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春官·大司乐》)。(二)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地官·师氏》)。(三)六艺:五礼:吉、凶、军、宾、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鸣和鸞、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书: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形声;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腰(《地官·保氏》及郑玄注)。(四)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同上)。(五)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以及六律、五声、八音、六诗等。(《春官·乐师》)乡学教育内容则有: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婣、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地官·大司徒》)。关於社会教育,规定大司徒的主要职责是对民众实施教化,推行「十二教」:「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虎武;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地官·大司徒》)此外,还进行生产教育:「以教稼穡树艺」,辨土壤物种之宜,观日影与风雨节令等;进行风俗教育: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等;进行法令教育:「乃县教象之法於象魏,使万民观教象,挟日而敛之,乃施教法於邦国都鄙」等。社会教育明令各级地方行政机构逐级推行:「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法於司徒,退而颁之於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地官·乡大夫》)地方民众教育主要依靠社会教育形式,乡学也发挥了作用。

  四、教师。学校教师都是政府官员,絶大部份为文化职事官,规定有官职、爵位、数额、属员和职责。国学教师主要归属於宗伯,有大司乐、乐师等。司徒辖下的师氏、保氏也执教於国学。乡学教师和地方教育教官由司徒辖下的各级地方官员兼任。教师选拔有一定要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春官·大司乐》)教师考核由司徒与宗伯负责。「岁终,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岁,令於教官曰:各共尔职,修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正,则国有常刑。」(《地官·大司徒》)而司徒、宗伯又接受大宰考核。

  五、选士制度。规定实行乡举里选,由地方向中央政府荐才。大司徒总负责:「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一一曰六行……三曰六艺……」(《地官·大司徒》)乡大夫具体操作:「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厥明,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於王,王再拜受之,登於天府,内史贰之。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地官·乡大夫》)选上定期举行;选士标准是德行与道艺;由六乡长官乡大夫率群吏并在乡老参与下慎重挑选并举荐於王,王也十分重视;举荐获准后,又返回地方徵询众庶意见,最后予以任命。有严格而完整的过程与要求。

  六、教育管理思想。其一,认为管理须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控制。设想的教育管理,遵循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行政主管到教育行政部门又到学校内部管理的过程。形成逐级统属、逐级负责、逐级控制的管理体系。其二,重视规章制度在管理中的效用。对设官、权位、人数、属员、职责、奖惩等,规定得明确而具体,成为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的行动准绳。其三,强调管理中的分工与协作。《天官·大宰》规定大宰以「八法」治「官府」,其中,「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官职」指各官有其职守,须加分辨;「官联」指各官又须视需要联手共举。其四,注重对官员的考核。大宰的副手小宰及宰夫具体主持百官考核。规定宰夫职责为:「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治不以时举者,以告而诛之。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令修宫中之职事,书其能者与其良者,而以告於上。」(《天官·宰夫》)考核又有政府一般考核与教育部门考核之分。

  作为一部国家政治制度的规划之作,《周礼》对后世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建设有实际影响。西魏宇文泰改革官制,「行《周礼》,建六官」(《周书·文帝纪下》)是六官制度的一次实践。北宋王安石亲撰《周官新义》,以为变法之蓝本,诸多措施,均出自其中。清人魏源认为:「今天下不独学校所诵习皆周公经典,即上而朝廷制度,六官分治,皆《周礼》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之职;且太常所奏乐舞,皆《周官》大乐正之遗;……及钦天监测算仪器,皆《周官》土圭、挈壶、保章及《周髀》算数之遗;所用典籍符印文字,皆《周官》保氏六书之体。」(《魏源集·学校应增祀先圣周公议》)西方学者亦认为:「《周礼》等古籍(公元前一一〇〇到前五〇〇年)却表明中国古人已瞭解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某些原则。」(〔美〕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商务印书馆版第十五页)

  研究著作主要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周礼音释》,宋李观《周礼致太平论》,清张廷玉《钦定周官义疏》,李光坡《周礼述注》、方苞《周官集注》、万斯大《周官辨非》、江、水《周礼疑义举要》,今有钱穆、顾頡刚、郭沫若等人考证之作,及王国轩《周礼》(《中国古代佚名哲学名著评述》第一卷)。

  下附《国学教官职责表》和《乡学及地方教育教官职责表》。

  附:一、国学教官职责表

关于《周礼》一书的历史文化介绍

  据《周礼·春官宗伯》、《周礼·地官司徒》整理。

  二、乡学及地方教育教官职责表

关于《周礼》一书的历史文化介绍

  据《周礼地官司徒》整理。 

关于《周礼》一书的历史文化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